除了详实的美术史史料充实展览,以别致的展陈方式增强观赏性也成为美术馆的追求。其中,现场展陈与作品阐释的关系越来越成为各家美术馆钻研的课题。如何将学术思想转换到展陈空间,如何呈现让观众看得懂的展览,要下的功夫很多。如关山月美术馆的策划人员在实施“南风北采——关山月北京写生专题展”时,即根据各地实地考察情况,通过不同时间、场地、环境的检验,分析现场和观众的反馈情况,不断对展品内容进行调整,力求每个展览都能因地制宜,并积极借鉴当代艺术的表达方式,以改变国内外观众对中国画表现手法单一的思维定势。
馆舍不大、馆藏有限、藏品单一,面对小馆的这些现状,近年来,潘天寿纪念馆着眼于某一具体学术问题的持续性探讨来策划展览。2013年11月,该馆策划举办了“象外——中国画的写生观及其表现方式”的中国画学论坛,而2014年“展出季”入选项目“潘天寿写生研究展”即是以潘天寿的写生研究来反思20世纪中国画问题。他们希望通过举办展览和论坛,既推进潘天寿研究的深入,也引发对中国画理论问题的探讨,试图“以点带面”来触及更为宏大的中国画的历史和理论问题。
对于美术馆来说,做展览不容易,出学术成果更不容易。如何有步骤地针对藏品的文化体系和时代属性,探寻每件藏品应有的美学价值,进而持久地寻找贯穿作品横向和纵向的艺术历史节点,勾连理性客观的美术史图景,并以作品来架构历史文脉,借助恰如其分的展陈形式,最终让艺术品“活”起来,这是每一个美术馆需要逐步探索和长期实践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