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烽的努力没有白费,《九鼎》月刊多年来获得了各界人士的认可和支持,成为沟通两岸三地民众的重要桥梁。而《九鼎》声名鹊起的这几年,也是陈晓烽将收藏的重心转向青铜器,并多有收获的关键阶段。
和其他收藏家一样,陈晓烽对艺术品的喜好源自内心对美好事物的追寻。上世纪90年代,陈晓峰无意间走入了一家专营老家具的店面,很快就被里面造型典雅、充满文人气质的家具所吸引,便在朋友的帮助下买下了几件。陈晓烽说,当时他并不懂紫檀、黄花梨的价值有多高,就是觉得看着舒服有眼缘。与明清家具的邂逅,让陈晓烽开始留意起艺术品收藏,那时候的他对于画家的名头、瓷器的窑口都不太懂,只是凭着一份热情,奔波在大大小小的拍卖会上。“最初,我主要买瓷器、书画和家具,但青铜器一直在我心里占有很重的分量。后来随着《九鼎》创刊,让我对青铜器的热望更加迫切,所以当我通过媒体得知国外每年都会有重要的青铜器上拍时,就决定前往海外参与国际拍卖市场的竞争。”凭借经商积累下的雄厚实力,陈晓烽一出手便定位高端,将自己收藏的重点投向商周时期的青铜礼器和大件生活器物,数年下来他已集藏了数十件青铜器精品,受到业界瞩目。
详鉴铭文求真知
随着藏品的增多,陈晓烽对青铜器也从单纯的喜好转向学习和研究,每有闲暇便会走入书斋与自己的藏品、金石著作亲密接触一番。他为自己的书斋起名“唯彝斋”,意即青铜器是他心中的唯一。他说:“彝是青铜器的总称,而之所不用‘堂’或者‘居’,是因为‘斋’有斋戒的意思,在某种意义上,也表明了我对青铜器的那份虔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