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时尚——珐琅羊形器
民国羊穿上白底五彩“碎花旗袍”
这件羊文物,用到了掐丝珐琅的技术。它通高130 厘米, 长108 厘米,宽56 厘米。山羊造型,羊身为白地,上饰有变形云纹、鸟纹。羊头眼部和四肢为黑地,纹饰与羊身相同,羊角、蹄足为黄铜本色。羊的底座装饰有花卉、如意等纹样,造型写实、姿态生动,色彩鲜艳。
专家介绍,珐琅又称佛郎、拂郎、发蓝,是以矿物质的硅、铅丹、硼砂、长石、石英等原料按照适当的比例混和,分别加入各种呈色的金属氧化物,经焙烧磨碎制成粉末状的彩料后,再依其珐琅工艺的不同做法,填嵌或绘制于以金属做胎的器体上,经烘烧而成为珐琅制品。 珐琅器于元、明之际达到高峰,清代早中期继续发展,经过元、明、清三朝的发展,到清末时已衰落。鸦片战争以后,清宫官造铜胎珐琅器已因消减开支而逐渐停造,大部分御用工匠被遣散,允许民间制作和使用珐琅器制品,这使民间的作坊得以发展、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