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了学剪纸之后,陈秋英心中也想好了创作的方向:以自己的人生经历为主题创作。陈秋英说,自己在云南驻军十九年,云南是第二故乡。云南边境旖旎的风光、热情的人民,还有许多回忆都让陈秋英很难忘怀。回到广东之后,慢慢了解熟悉的故乡,陈秋英产生了很多感受。
“传统剪纸表现的都是动物、花卉,还有一些喜庆的寓意,虽然很好看,但是跟现代生活又有什么联系呢?”另一件事情,也证实了陈秋英将自己的经历融入剪纸的必要性。“我很怀念在云南的生活,一直跟我儿子说云南的风光多美丽。他很触动,有一年他组织了一帮朋友,沿着我的记忆一路游历我曾住过的地方,重走我的人生路。回来之后,他说,爸爸,一切都变了。梯田、树林全都变成了高楼大厦,再找不到你记忆里当年的模样了。我想,如果我不表现出来,可能我们的后人,就不知道那段经历了。”
陈秋英的剪纸作品,可以说是一部个人史。他的剪纸作品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用剪纸记录革命事件、参军所留下的深刻记忆。参军多年,军旅生涯早已烙入陈秋英的血脉,驻守边疆、打击土匪等等记忆在陈秋英的作品里再现。
第二部分以云南边陲景色、人物风俗为主题,以饱含感情的方式,怀念生命的第二故乡。在云南,陈秋英见证了兄弟民族的热情,傣族少女的美丽、傣族兄弟的同心酒,都和云南的梯田、老林景色一样,在多年以后依然那么鲜活。
第三部分以故乡广东在改革开放的变化为主题,记录亲身经历的时代变化。陈秋英说,虽然故乡化州靠近大海,但一直到参军离开故乡,都没见过大海。直到转业回广东,才第一看见大海。故乡的快速发展、果树、风俗让陈秋英着迷。
第四部分则选择了个人经历与时代具有代表性的时刻,用剪纸的方式,见证历史。无论是记录香港、澳门回归的特别时刻,还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还是神舟飞天,这类作品都以个人的方式,记载了中国的历史。
怀有远大的创作方向,陈秋英却很快遇到了问题。那就是没有人教,没有老师。陈秋英想到搜集剪纸的资料,从中学习。陈秋英说自己将当时广州所有的新华书店都跑遍了,将能买到的剪纸书全都买下来。同时,陈秋英到各个图书馆去搜集关于剪纸的图书,遇到有剪纸的报纸刊物也全都剪下来。“在这些剪纸中,我选择我最喜欢的剪纸,拿去复印,照着这些剪纸的样子来剪。一方面练习剪纸的技术,另一方面我也分析这些剪纸各有什么特色。”
另一个解决的方法就是到全国各地去拜访剪纸名家,向他们请教。陈秋英先后拜访了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剪纸艺术委员会会长张树贤、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剪纸艺术委员会主席赵光明、中国剪纸学会会长仉凤皋、北京著名剪纸艺术家申沛农等名家。经过不断拜访,陈秋英弥补了剪纸味少的缺陷,更加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