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批评自身的重要意义和独特价值不必赘言,批评的得力开展涉及诸多方面,确实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毫无疑问,当下繁荣文艺,加强文化建设,定然离不开批评的有效参与,笔者认为其关键是要打开批评的空间。
如何认识批评、如何面对批评、如何接受批评? 不仅包括文艺批评的对象,包括涉及文学艺术各个方面的作品的创作者,生产、出品单位等;同时也包括从事批评、撰写评论的各类从业人员。由于比赛、评奖、晋 升、政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今艺术行业的工作者不喜欢那些“有批评的批评”,特别是形成文章正式发表的评论。于是乎,我们在各类研讨活动、媒体刊物上看 到的评论文章,多为推介赞美之文。不少业内外人士对这些批评文章提出了诸多不满,“批评失语”“批评家失去操守”“夸赞吹捧”……对文学艺术批评的批评一 时掌握了话语权。不过,难道把这些责任完全归咎于批评家就解决问题了吗?其实,这些现象的出现与对批评的态度息息相关。
文艺批评是批评家深入研究批评对象,并进行深 入的分析、阐释,推进理论思考和艺术实践的独特方式。批评也可称之为评论,是对作品或作家、艺术家、导演、演员等的评价和分析。批评文章既包括对艺术特色 风格等优长的肯定,同时也不可缺少地对其不足进行批评,否则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批评。批评的目的是为了推进艺术作品的进一步完善和提升,指出不足、提 出不同意见和修改建议的文章,不能简单理解为否定、棒杀,当然,不能客观准确地分析而进行不客观的污蔑、否定和攻击等行为也是不可取的。如对一部戏曲作品 的剧本、唱腔设计、表演、舞台美术、戏剧结构等方面的深入分析,指出不足和进一步提升的空间等,这样的文章才是真正有效的批评,有些问题还可以通过这篇文 章进而展开更深的探析。这样的批评才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充分的讨论和论争中才能使诸多问题更加明晰。相反,一味吹捧的文章不但浅薄、味同嚼蜡,而且对剧 目的加工修改无一益处,实乃捧杀。
批评阵地的加强既要加强组织上的建设,同时, 还要加强评论发声平台的建设,如报纸、刊物、网站、微信、微博等。评论文章要与不同的读者形成交流、碰撞,最终促进艺术上的提升,并推动艺术的发展。有人 说,整个批评现状不好,没有更多好的评论文章,与创作密切相关,一定是创作出了问题。于是,有人反驳:那就是说批评是创作的附庸了,没有好创作就没有好评 论吗?笔者以为,这种认识是不科学的。批评与创作实践密切相关是批评的特点,同时它并不依附于每一部具体的作品,而且批评的视野需要更加宽广,对艺术的全 面把握和深刻研究是必不可少的。需要注意的是,评论的开展不仅是要针对好的作品,对于整个创作中出现的问题更要清晰、准确、尖锐、深刻地提出来,并探索解 决的方式。
当然,批评的有效开展、批评空间的建立,需要 批评家及文艺界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文艺批评是创造性的学术研究,是评论家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的成果。批评不是妄评、吐槽、谩骂,批评要想形成社会效应 必须进一步打开学术空间,提高学理性、思辨性和创造性。文艺批评的开展,尤其撰写成文必须要建立在充分把握研究对象的基础上,而不能简单地从自身的感觉出 发偏离艺术对象本身及其思想寓意。也就是说,要想针对一部作品或一系列艺术现象和问题进行认真评析,没有全面的把握和思考是难以写出好评论的。这恐怕也是 当前许多报刊评论稿源稀缺的重要原因。这就向广大文艺评论家、批评家们进一步提出了新要求,批评的阵地建立以后还必须用批评家的笔守住阵地。
批评家所从事的评论事业,是学术性活动,绝非 炒作、恶搞,即使是批评其不足之处也要心平气和地本着提高作品质量、着力其推动发展的目的,自由、平等、民主地进行。笔者认为,虽然批评必须具有学术性, 但并不等于评论文章必须要引经据典,甚至受某种或某些理论的束缚而与艺术实践远离。批评的学术空间还包括:批评是一种特殊的创作活动,批评家要着力透过研 究对象,理论高度结合实践,创作出具有自身特色、风格的评论文章。这样的文章,浸透着评论家对作品的深入解析和独特情感,是具有可读性和思想性的。评论也 是一种创作,只有实现读者的有效阅读和广泛交流,才是对理论界、实践界和普通观众都有益的评论。优秀的评论绝非一味地讲求高深莫测,言之有物、观点鲜明、 深入浅出、通俗晓畅的创作,才是受大家欢迎的好作品。这也许才是批评空间的重要内涵,是评论有别于理论的重要标识和独特价值。
来源: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