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行情下行,并非就是坏事。市场太好,大家都急于赚钱,容易浮躁,日渐忽略了技术、设计和品质;市场比较难做,正好给大家一个静心的机会,将自己的工作状态、精力集中到工艺上,更好地自我修炼,搞好创作。因此,我以为市场做些调整,有利于玉石行业的发展。
此前,由于整个玉石市场呈现一片勃发之势,很多其他行业的人,都转投到此中来,大家蜂拥而上,又无需担心东西卖不出去,因此容易出现抄袭现象,甚至以次充好、以劣充优,譬如用其他地区的原料冒充新疆和田籽料。整个市场呼呼冒火,其实亟须泼点冷水。这样,大家就必须考虑如何真正在行业中立住脚跟,为了不被淘汰,自然要重视品质。而且,市场不好做,玉石原料的价格也会松动一些,对创作者而言,选择的余地大了,也是好事,毕竟原料是创作的基础。
另外,在这种形势下,真正的玉石收藏家、爱好者会慢慢浮现,参与到市场中来。礼品市场的火,只是表面现象,大家关心的是玉石的价值而不是文化内涵。“虚火”灭掉了,对中国玉文化真正有兴趣、有感情的人,更容易找到好作品:一方面潜心创作的人多起来了,另一方面作品的价格也会比之前低一些,譬如以前100元才能买到的东西,现在88元、85元大约就能拿下了,那些怀着别样目的参与竞争的人也大大减少了。
这两年来,整个珠宝玉石市场的交易量锐减,业内人都能感觉到,我们也不例外,销售自然会受些影响。只是这么多年下来,我们已经有了一定的根基,一定的积累,维持正常运转是没问题的。而且,外界对我的干扰一直都不大,不管生意好坏,我都保持着稳定的节奏,按照自己的创作目标前进。心态平和,才是最重要的。
中国文物学会玉器专业委员会理事蒋卫东——重提古代匠人精神 扭转当下谋利风气
由于一段时间以来,艺术品市场汲汲于利,导致当下的珠宝玉石行业,不仅销售量下滑,工艺上的问题也显而易见。虽然,在创作上有所分流,工艺美术大师们的作品,精美程度普遍还是比较高的;但市面上常见的玉器作品,即便说不上粗制滥造,在创新性和制作水平上,也比古人要差一大截,特别是作伪、作假现象,远远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
我们都知道,新石器时代,譬如良渚文化中,玉器是通天礼神的神玉;到了商周时期,玉器成为身份地位象征,是为礼玉。无论是神玉阶段还是礼玉阶段,工匠们都会非常虔诚、庄重、严肃地对待玉器制作,不可能出现粗制滥造现象。到了两汉以后,玉器逐渐具备生活化和世俗化特征,但仍是当时的权贵阶层所特有,工匠们不可能随便应付。虽然宋代以后,随着金石学的兴起,出现了大量仿古件,但玉器的工艺还是非常考究的。
到了当代,整个社会对玉器的态度发生了转变,玉作为神器、礼器的特性已然消失殆尽,其“五德”等精神属性也慢慢为人们所淡忘,大家只是从市场角度来认知玉器,在制作上自然难以像古代工匠那么虔诚,甚至一些不法商人为了谋取高额利润,不惜作伪、作假,这与中国玉文化无疑是背道而驰的。即便有一些创新作品,也往往不是建立在对传统玉德的认知上。譬如上海一位很知名的玉雕大师,善用白玉雕裸女,做得非常精美,但在我看来,这跟中国玉文化是相暌违的。
可以说,当下承载玉文化的社会土壤发生了变化,玉器跟很多东西一样,变成哪里有市场就往哪里去,玉雕不再表达工艺师的个人追求,只是体现其经济价值而已。在这种情形下,市场的好坏,对创作似乎并无实质性影响。当然,任何时候,也还是会有少部分真正追求品质的人存在,因此,重提匠人精神,希望有点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