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陶瓷 > 河南博物院藏花釉蒜头壶:斑斓多变的釉色(组图)

河南博物院藏花釉蒜头壶:斑斓多变的釉色(组图)

2015-05-29 18:02 文章来源:新浪收藏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图二 唐 花釉花口执壶 河南博物院藏

图二 唐 花釉花口执壶 河南博物院藏

或称花釉花口水注。高27.5厘米,口径6.5厘米,底径8.8厘米。圆唇,喇叭形侈口被捏成不规则花瓣状,形状略大的一个花瓣被巧妙地当做壶流,口部至肩部有一双泥条形的曲鋬。细颈、圆肩,卵圆腹,矮饼足。通体施黑褐色釉,釉上有蓝灰或灰白色彩斑装饰,腹部近足处及足部露胎,胎色浅灰。1990年河南三门峡市出土。

花瓷最初由文献的记载及实物(北京故宫博物院藏花瓷腰鼓)印证,到人们找到其产地,是通过文博考古界学者的努力逐渐实现的。著名的陶瓷考古人陈万里先生,根据《羯鼓录》里所提到的鲁山花瓷,于1950年11月对河南鲁山地区的古代窑址进行了第一次田野调查,虽采集了一些标本,但并没有花釉瓷器标本。60年代,文物工作者在调查郏县黄道窑时,意外发现了花釉瓷器标本,虽然没有发现腰鼓的标本,但当时学者们把花瓷腰鼓的产地视为郏县黄道窑。1980年,故宫博物院的李辉炳、李知宴先生及河南省博物馆的王雨刚先生,对河南鲁山段店窑进行了第二次田野调查,采集了花釉壶、罐、瓶类的标本,同时还采集了5片花釉腰鼓的标本,这与故宫博物院院藏花瓷腰鼓完全吻合,与此同时,也印证了《羯鼓录》中关于“鲁山花瓷”的记载。1986年,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与鲁山县人民文化馆对鲁山段店窑进行了又一次复查,采集了大量的花釉标本,有腰鼓、注子、缸、罐、瓶、盆、碗、盘、炉、枕等,确定了花瓷腰鼓的产地。

目前发现花釉瓷器的窑址主要分布在河南鲁山窑、内乡窑、禹县窑、郏县窑和登封窑等。这些窑烧制的“花瓷”,就釉色及斑点特色看,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黑色或黑褐色釉为底釉,其上施以月白色或灰白色彩斑,器类有腰鼓、壶、罐等;另一类以黑色、月白或钧蓝釉为底釉,其上饰以天蓝色细条纹彩斑,器类只有壶、罐等,不见腰鼓。前者在河南鲁山段店、禹县二处均发现有腰鼓标本,其釉色、斑点及形制等基本一致。后者在河南郏县黄道和内乡二窑均有出土,以壶、罐为多,形制上大体相同,未发现有腰鼓残片。除河南发现的这些烧制花釉瓷器的窑址外,在山西交城和陕西耀州窑也发现有烧制花釉瓷器的窑址。三地出土的花釉瓷器虽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也有一些差别。与河南出土的花釉瓷器相比,陕西耀州窑出土的花釉瓷器上的斑点缺少流动感,较为呆板、刻意。山西交城窑址唐代遗址里也发现了不少黑釉斑点腰鼓标本,但与河南鲁山段店、禹县下白峪窑出土的腰鼓标本相比,交城窑腰鼓形体较小,斑点有明显的笔痕,胎的颜色相对白些。胎较薄、黑色釉乌亮是交城窑腰鼓与河南和陕西两地腰鼓最明显的区别。从山西交城窑和陕西耀州窑出土花釉瓷器标本来看,无论在装饰手法和器形品类上都与河南出土的花釉瓷器有一定差距,不是主要品种,技术上并不成熟。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