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型起源与传说
从红山文化时期抽象的玉制c型龙、玉猪龙,到夏、商至明、清时期官窑瓷器上正面形象的彩绘五爪龙,历经5000多年的历史演变,每个时代的龙图腾或龙形图,都有着微妙变化和相应的历史故事。龙,这个凝聚人们精神的神物,虽难得一见,却自古人们就对牠的形象作有详细的描述。汉代王充的《论衡·龙虚》篇中言道,“世俗画龙之像,马首蛇尾”。并推断龙乃“马、蛇之类”。宋代《太平广记》四二五引《录异记·王宗郎》中形容,“有群龙出水上,行入汉江,大者数丈,小者丈余,如五方之色,有如马、驴之形。”在古人心目中,马是具有龙性的,龙和马是可以相互变化的。如《周礼·夏官·司马》:“马八尺以上为龙。”《吴承恩诗文集·送我入门来》:“马有三分龙性。”柳宗元《龙马图赞》:“明皇时,灵昌郡得异马于河,其状龙鳞、虺尾……后帝西幸,马至咸阳西入渭水化为龙,泳游去,不知所终。”可见,在形象上,马把高扬的头颅、飘逸的身姿等给了龙。内涵上,马把刚毅、坚强、友好、善良、奔放、洒脱等品质也贡献给了龙,让龙在更广阔的天空发挥出更大的超能量造福子孙。可谓“龙马精神”。
汉代学者王充对龙的描述是,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颈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并描述龙能走、能飞、能兴云降雨、有翻江倒海之功力。龙还能显能隐、能大能小,春分飞上天,秋分潜于渊……在神话传说中,龙还分很多种类。如有鳞者为蛟龙,有翼者为应龙,有角者为虬龙,无角者为螭龙,未升天者为蟠龙,好水者为晴龙,好火者为火龙,善吼者为鸣龙,好斗者为蜥龙……古人还将起伏的山脉称作“龙脉”,把自然形成的水库称为“龙潭”,还把东边的大海比作龙宫。由于古代人们求雨农耕,相信龙有神奇的正能量,还会在龙袍或龙饰文物上,通常在龙的下方绘制有水浪波纹。
在先秦的文献中,也有关于龙的记载。如《左传》中谈道,鲁昭公二十九年有龙出现在晋国的城郊外。西汉董仲舒所撰的《春秋繁露》中,记有民间祈求龙降雨以保丰收的祀龙降雨活动。在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著名帛画上,也有龙的形象。这表明在西汉时期,龙已经是社会生活中流传相当广泛的一种文化意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