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文/黄立平
30年前,被称作“85美术新潮”或“85美术运动”的新生现象在中国大地上赫然出现了,在此期间,青年艺术群体纷纷登上历史舞台则是所有史家必须大书特书的事。事实上,就在北方艺术群体、西南艺术群体、浙江池社等著名青年艺术群体十分活跃的时候,湖北的众多青年艺术群体也在做着开创历史的工作。仔细想来,一方面是因为周韶华先生作为当时的美术领导与知名艺术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是因为以彭德为主编的《美术思潮》将西方现当代哲学思潮与艺术理论系统的介绍到了国内。于是,这也使得武汉成为那个时期虽以艺术方式出现,实为人文主义激荡的思想策源地和人才聚集地。
难能可贵的是,30年来,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历程中,不仅周韶华先生一直在发出既广泛又有影响力的声音,而且,尚扬、傅中望、石冲、魏光庆、曾梵志等80年代冒头的艺术家在艺术史中的突出地位也都带有显著的湖北标志。谁也无法否认,“85新潮”以来的湖北的确呈现出了一个蔚为壮观的群体形态。
如果说,30年前中国当代艺术的初生状态是以群体现象为基本特征,那么当下的艺术创作与艺术理论研究则是更侧重于个案研究。毫无疑问,“个案为本”的取向,对于当代艺术的创新,从理论研究到创作实践都具有现实与历史意义。
而这次合美术馆推出的“联合•6个展”方式正是充分体现了个案研究的学术取向。陈波、李继开、唐骁、朗雪波、詹蕤、周行这六位艺术家在整体上,基本代表了湖北青年当代艺术家的现状与水平。这个展览既有从个案出发的群体研究用意;也有不言而喻的比较研究用意。个体与群体的交相辉映恰恰是这个展览的独特风采。六位艺术家都是我所欣赏和喜爱的,他们中有的以学养深厚著称,如唐骁、詹蕤;有的以风格独特出众,如李继开、陈波;有的以天赋优越突出,如朗雪波、周行。大约在十年前,我就曾与唐骁有过几次关于抽象艺术与哲学的畅谈,他敏捷的才思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也曾饶有兴致地收藏过陈波、李继开的作品;第一次见到周行的作品就有似曾相识的眼缘……“联合•6个展”的整体呈现或许能够从大的格局上表现中国当代艺术经过吸收、融合、进而创新发展的湖北状态。观众如果能够从展览联想到“85新潮”以来文化传承的某种历史关系,我们举办这次展览的目的也就达到了。鲁虹先生对六位艺术家创作背景与作品具有深刻研究和独到的见解。策展人仇海波做了大量整理与挖掘工作,与每位艺术家的情境对话也可圈可点。六位特邀批评家分别发表了颇有份量的评介专论,对于观者深入理解六位艺术家的思想脉络和语言风格大有裨益,在此一并感谢他们的努力。
不久前我遇到了周韶华先生,他又一次谈到区域艺术发展的格局问题。老先生八十多岁的高龄,满口山东乡音,可满怀湖北艺术情结令人感动。回首过去30年,仅就人数而言,从湖北走出去的艺术家、批评家就要远远多于四方聚集而来的同类,现实状态与周先生心目中的大格局相比似乎还有较大的落差。在个体与群体这两个维度上我们都有许多工作要做—这当然也是合美术馆的重要使命。
2015年6月9日
(作者为合美术馆馆长、武汉光谷联合集团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