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陶瓷 > 适应市场需求 德化瓷热销海外 (图)

适应市场需求 德化瓷热销海外 (图)

2015-07-29 11:06 文章来源:新浪收藏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水下考古发现佐证德化瓷热销海外情况

2015年年初,经过7年的保护发掘,“南海一号”沉船表面的淤泥海沙贝壳等凝结物被逐层清理,船舱内超过6万件层层叠叠、密密麻麻的南宋瓷器得以重见天 光,展现在世人面前。经过考古识别,这些南宋外销瓷主要由福建德化窑系、福建闽清义窑系、福建磁灶窑系、江西景德镇窑系和浙江龙泉窑系等五大民窑瓷器构 成。

“南海一号”考古发掘结果显示,古船文物总数预计为6万—8万件,德化陶瓷数量可能占20%到30%,甚至还有人认为能占三分之一,数量可观。由此可见, 早在宋元时期(公元10~14世纪)德化瓷器就已大量出口至海外,德化瓷器随着“东方第一大港”——刺桐港和“东方第一大港”的兴起而畅销海外,成为古代 “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商品之一。

德化陶瓷既是出口贸易历史最长的,又在出口陶瓷中占到很大分量。世界各地海域古代沉船的发掘中,几乎都有德化瓷现身。除了“南海一号”和“泰兴号”之外, 其他水下考古发现德化瓷的也不在少数:1974年在泉州湾后渚港发掘宋代沉船,出水大量宋代德化窑瓷器;1975年在韩国新安发掘南宋商船,出水1万多件 宋代瓷器,其中一部分是德化窑瓷器;1984年荷兰商人米歇尔•哈彻在南中国海海域发掘东印度公司“哥德马尔森”号沉船,出水瓷器14万件,内有大量德化 白瓷和青花瓷;1986年开始发掘的瑞典“哥德堡号”商船,船上载有福建德化瓷;2009年南澳海域“南澳一号”明代商船的发掘,出水大量德化窑瓷器……

一部德化瓷发展史 一段外销瓷辉煌史

明清时期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时期,在对外贸易中,瓷器仍然是重要商品。明代瓷器外销主要从福州港、漳州港输出,明末以后改从新兴的厦门港销往海外。与闽 南地区进行贸易的有东亚的朝鲜、日本,东南亚的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南亚的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西亚的伊朗、伊拉克和非洲东海岸 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有35个国家和地区购买中国瓷器。德化瓷器凭借着有利的国际环境、地理条件和自身高超的工艺水平,很快就成为中国外销瓷的主要 品类之一。并在以后数百年间盛烧不衰而名扬海外。

及至清代,德化陶瓷生产和外销都进入了鼎盛时期,开发了釉下青花、釉上五彩和色釉等品种,以独树一帜的民窑青花瓷而闻名遐迩,出现了“一笼白瓷一箱银”的 喜人景象。清代“泰兴号”沉船发现的35万件德化青花瓷器,进一步证明德化瓷的生产和外销在清代已达到全盛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德化陶瓷恢复出口并全面打开海外市场,80%的产品销往世界190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中国最大的陶瓷工艺品生产和出口基地。

可以说,德化窑的兴起与发展跟海外贸易及适应瓷器外销的经营方式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德化瓷十分注重海外市场需求的变化,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烧瓷方向,因此不论古今,德化瓷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了极大成功。

相关链接

德化县陶瓷博物馆

德化县陶瓷博物馆是福建省第一家资料齐全的陶瓷专业馆,是德化县弘扬陶瓷文化、展现精湛的陶瓷工艺和悠久历史的一个重要窗口。德化县陶瓷博物馆现有藏品 8000多件(套),古陶瓷标本2.56万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0件、国家二级文物5件、国家三级文物409件。藏品特色为德化各个历史时期的陶瓷类实 物。藏品有明代“瓷圣”何朝宗的瓷塑作品“文昌帝君”、“祥云观音”等镇馆之宝,有从新石器时代的陶片、工具,西周的原始青瓷到唐、宋、元、明、清、民国 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典型器物,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科学及艺术价值。

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