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王华祥并不认为学生们转行有什么不好。不少学艺术的学生,适应能力还是比较强的。“因为艺术教育相对自由宽松,给人独立思考的空间大。像 版画专业的学生,过去社会上的专业需求量几乎为零,但中央美院版画系学生成材率非常高。转行做了设计、动漫、网络的,表现都挺出色。当然,那是在各个新生 行业还不够成熟甚至属于零起步的阶段,这些学生在接受新知方面表现出了自己的优势。但随着各行各业分工的越来越清晰,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职业壁垒越来越 深,以后转行难度也许会加大。”
但不管怎么样,王华祥表示,他最希望的是毕业生们有勇气去面对生活,即便将来可能会遇到生活不断否定自己的情况,也要勇敢地迎接挑战。“教育的 根本目的第一是为了让人能够生存,第二是能够比较好的生存,当不当艺术家不重要。如果没能闯过生存关,也很难搞好创作。为了生存,有时候确实不得不将个人 的理想、喜好搁在一边,甚至遗忘掉;很多人在解决生存的过程中,认为生活挺美好的,比从事艺术更让人动心,那他可能就会彻底转行;而有的人则在工作当中再 次确认自己离不开艺术,他们一旦重新回归到艺术的怀抱,效率就会非常高,创作中带着自己的生存经验、对生活的理解和思考,就能做得非常好。”
四川美院教授王林则进一步提出,艺术家不是美术院校能够培养出来的。“美术院校的目标是培养具有较高专业艺术文化素质的学生。学生毕业以后能否成为专业艺术家,由很多方面的条件决定。”
同时,王林认为,视觉文化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我们将今天这个时代称之为“读图时代”,图像在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视觉文 化行业非常多,像设计就几乎渗透了每一个生产机构。学生毕业后从事跟视觉文化有关的行业,这种可能性是非常大的,都可以发挥自己在美术院校所学到的东西。
反思:
美术专业毕业生过剩?
在王华祥看来,应该反思的是,中国的美术教育成本很高,很多人进入一般的美术院校或普通综合大学美术专业学习,确实是抱着成为艺术家的梦想。而出来后却不得不和艺术告别,还无法通过自己的专业去就业,甚至连生存都比较难,毕业多年了仍在“啃老”,这就令人痛心了。
“大学美术专业毕业生过剩,我以为是不争的事实。中国是否需要那么多的普通综合性大学都开办美术专业?我想是值得评估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国家还不如更多地投入技术教育。让美术教育成为一种基础的素质教育,在中小学中贯穿并落实好,其实更重要。”王华祥说。
王林则表示,把大学变成一个赚钱的地方,弊病确实很大,但这属于教育产业化的问题,而不是大学教育普及化的问题。“充分利用大学资源让更多人就 读,受到美术熏陶,从总体而言是好事。大学生的比例高了,整个国家的文化艺术素质自然就会有所提升。当然,美术院校之前那种一名老师带一个学生甚至几名老 师带一个学生的情况,是一去不复返了。但我认为大学更多是提供一个场域、一种氛围,培养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思维能力、文化修养、人文精神。当然,很多时 候,学习要靠自己。”
市场探问:
观念不改变 推手能起多大作用?
心怀理想坚守艺术的少部分毕业生,面临的生存压力的确不容忽视。广东精诚所至艺术品拍卖公司在8月6日的夏拍中,就准备尝试将获得“许钦松创作 奖”的十多件作品进行展卖。其总经理陈绮雯告诉记者:“我想学生们毕业后能否继续坚持创作,跟他们的作品能否得到藏家认可,进入市场,有很大关系。此前我 们就发现,有太多美院的优秀毕业生,因为生活没有保障,作品没人能看到,缺了继续创作的动力,丢了继续前行的勇气,最后都转行了,挺可惜的。因此,我们希 望给他们提供一定的机会,又不过分渲染这一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