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 广彩访贤纹深腹大盘 广州市文物总店供图
传教士的信让欧洲学会了烧制陶瓷到18世纪末期,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意大利“新古典主义”的勃兴,纤巧优雅的洛可可风格因衰退和腐败而迅速退出社会审美主流;另一方面, 一些欧洲 本土瓷厂已经掌握了硬质瓷器的烧制技术,以德国的迈森窑为首,英国荷兰的德尔芙窑(音)、法国的塞菲窑(音)等一大批欧洲本土瓷厂如雨后春笋般崛起。这导 致了广彩瓷器的市场占有率开始萎缩。
“1712年和1722年,法国传教士殷宏绪(昂特雷科莱)致奥日神父的信札传回欧洲,写了多封关 于景德镇如何生产陶瓷的内容,他的这些信影响巨大,因为当时欧洲的瓷器生产非常糟糕。可以说,殷宏绪是18世纪最大的工业间谍。”张卫星说,殷宏绪当时在 景德镇居住长达7年之久,对景德镇制瓷已经非常了解。
张卫星进一步分析,“还有一个原因是当时从广州进口到欧洲的广彩瓷成本让欧洲人感觉太高了,因为当时海运是用帆船,只能通过季候风进行航行,一来一回要一两年,本来流行的图案也变得不再流行,这一点也许是欧洲人迫切需要自己生产瓷器的关键。”
广彩出口的顶峰在清嘉庆道光年间
由于广彩在欧洲市场的影响下降,而在此前为了适应欧洲市场而繁盛起来的广彩瓷器厂同样也迫切需要寻找下一个可以消化的市场。1784年8月,“中国皇后号”商船抵达广州,正式开启了中美两国之间的贸易大门,广彩进入了另一个的发展时期。
“当时美国因为刚从英国人手里独立出来,商业上自然受到英国的封锁,在无法打开欧洲市场的情况下便将拓展海外市场的目光瞄准了中国。而广彩也开始往美国市场倾销。由于当时美国市场也非常巨大,因此,广彩出口量的顶峰时期就在清嘉庆道光年间。”张卫星介绍说。
清代中期以来,广彩工艺的发展走向了更加自主的道路,在汲取西方传统元素的基础上,更多的参考了本土的陶瓷工艺技术,如景德镇彩瓷工艺。这时,广彩工艺才完全形成了自身的风格,特征是绚彩华丽、金碧辉煌、构图丰满。当然,和早期的万缕金丝织白玉是完全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