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性大于实用性
“据 王潮生先生考证,《耕织图》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绘画题材,其最早作品可以追溯到宋元时期。它是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画册。其发展高峰在清 代。”林欢解释:“作为农业社会的君主,全面承认中原重农抑商的传统,注重男耕女织,发展农桑生产,是统治者根深蒂固的经济思想。例如,康熙皇帝深知农事 经济兴衰与政权巩固之间的关系,他屡次强调‘王政之本在乎农桑’的道理。”
《棉花图》亦与《耕织图》一样,有异曲同工之妙。“《棉花 图》集锦墨的出现与当时《耕织图》集锦墨的流行有着重要的渊源关系,而《耕织图》集锦墨又是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治国思想的一种艺术体现。”林欢介绍,至清 代乾隆年间,直隶已经成为我国当时重要的产棉区:“当时棉业得到大发展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当时比较稳定的社会环境,二是长期以来棉业生产经验的积累和技 术的成熟。这就为《棉花图》图谱以及《棉花图》贡墨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据了解,《棉花图》贡墨属于“集锦墨”的一种,是由多锭墨组合 而成的一整套丛墨。“集锦墨一般以几锭、十几锭为一套,外有精致墨盒作为包装,既将整套墨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体现墨品的主体思想,又考虑到了保存与携带 的安全。其中的每锭墨都能够以单独或联合的形式体现整套墨品的某种主题思想,因而又有人直接以其主题思想冠以墨名,《棉花图》即是如此。”林欢介绍“集锦 墨”华丽精美,装饰性超过实用性,很多作品几乎就是纯粹的工艺美术品。
“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集锦墨’发端于明代嘉靖年间,首创者是 徽墨休宁派的代表人物汪中山。而其发展的高峰在清代,目前所知道锭数最多的一套集锦墨,是清代胡开文制作的64锭“《御园图》墨。而《棉花图》则是中国古 代实用工艺美术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题材。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棉花图》集锦墨与《万年红》、《民生在勤》一起,成为晚清徽州贡墨的一个重要题材。”林欢 透露,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上万件《棉花图》贡墨。
贡墨欣赏《御笔题画诗墨》
乾隆御墨作为中国古代 墨模雕刻艺术的最高水平,无论是为追求境界,还是所处文化地位,都是无可替代的巅峰。乾隆款《御笔题画诗墨》,又名《乾隆御制题画诗墨》,全套9锭。按从 左至右、自上而下的顺序分别为:王宠山水图诗墨、王蒙竹趣图诗墨、沈周茄菜图诗墨、王绂山水图诗墨、黄荃花鸟图诗墨、吴历山水图诗墨、方从义叶菜图诗墨、 文壁松石图诗墨,以及王蒙林壑云泉图诗墨。
乾隆皇帝(1711~1799年)对内廷御用墨及藏墨的全参与贯穿其整个统治时期。他会亲自 参与御墨的图稿设计:一般以他的御制诗文为蓝本,由宫廷画家集体创作,作品极具文人情趣;也有皇帝以赐本或内臣恭摹形式为蓝本,命令臣子进行命题式创作 的。这些墨品的内容绝大部分是要表现内廷中较为重要的政治事件与文化活动等。
乾隆皇帝对书画作品兴趣浓厚,亦有相当的造诣。他收藏了大 量中国历代名画。为彰显其独一无二的收藏和鉴赏力并与其钟爱的墨宝永世流传,他特精选其最喜爱的历代名家绘画分别题诗作赋以志,并下旨要求选最好的刻工依 样微雕刻模,制作成套御墨,以纯熟的技艺表现出原画的意境。《清乾隆御笔题画诗墨》每一锭墨的背面皆题有乾隆御制诗,或以诗论画,或借题发挥。此套墨不仅 在图画、诗词上让人称绝,还在造型上独具特色,足见乾隆皇帝对其重视和钟爱程度。
《棉花图》贡墨
北京故宫所藏光绪朝《棉花图》贡墨。以胡开文、胡学文二家所制最为著名,其数量也最为庞大。
总 体看来,胡氏诸家《棉花图》墨品,各工序图像的画目、内容与乾隆版《棉花图》基本相同。全套墨运用连环画形式,表现了棉花图原图的精髓,记录了从棉花播 种、纺织至练染成布的整个生产劳动场面,描绘的程序依次包括:布种、灌溉、耘畦、摘尖、采棉、拣晒、收贩、轧核、弹花、拘节、纺线、挽经、布浆、上机、织 布、练染。每锭墨正面的绘画为《棉花图》每道工序的详细图案,背面为乾隆皇帝的御题行书诗一首,并有方观承楷书一段文字,简要说明该项工序的生产工艺及经 验。这些诗文精工典雅,义蕴万千,为棉花图增色不少。
墨品上的各种优美图案维妙维肖,风格独具,细致地描绘了棉花播种,灌溉和采棉、纺 线、挽经、布浆、以及农民织布、练染等场面。全文为阴文线刻,构图极为工细谨密,布置严整精致:远山近树,陂塘畦畛,错落有致;房舍器具,合乎规矩;人物 动作,各具形象;文字说明,言简意赅,通俗易懂。整个画面联系紧密,结构完整,刻画出一幅远处山峦起伏连绵,近处片片水田,人们忙忙碌碌地从事着各种农业 劳作的田园风貌。再加有乾隆皇帝的题诗,其诗笔法苍劲,挥洒传神,堪称难得的艺术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