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维欣
行业规模扩增,成交规模下行。根据中国拍卖行业协会最新发布的《2014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统计年报》,2014年,全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持续调整。全年上拍拍品70.2万件,其中仅32.79万件拍品成交,成交率下行至46.71%,为近年来最低。
不过,在绵延多年的回调态势中,上海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表现稳健,呈现出逆势上扬的一抹亮色。中国拍卖行业协会副秘书长欧树英表示:“在资金面相对紧张的情况下,上海市场的成交率却在上升,并且结算进度位于全国前列,这与上海健康的商业氛围和诚信环境不无关系。”
尽管相较于北京市场份额而言,上海的差距依然巨大,但有不少业内人士已经乐观地察觉差距幅度收窄。“主打‘学术牌’,成为推动拍卖市场发展的突破口。”这一点已逐渐成为共识,对于文物艺术品行业来说,拍品背后深层次的文化价值解读,已成为界内的兴趣所在。
艺拍品成交率增幅明显
根据《2014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统计年报》显示,2014年度全国共举办911场文物艺术品拍卖会,成交额达到315.47亿元,较上年下降10.11%。数字下降并非预示市场不健康,相反,中拍协认为这是市场规模、行情持续走“实”的表现。经过近些年的持续调整,市场结构开始呈现“品类热点多元化”“价位结构平衡化”“购买需求合理化”三大特点。欧树英说:“这是新常态下拍卖市场恢复理性的重要表现,也是拍卖业态自我优化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上海市场的逆势增长无疑成为深度回调市场中的闪亮点。2014年,上海具备文物拍卖经营资质的企业从前一年度的66家增加到71家,上拍的17.27万件拍品成交8.9万件,成交率为51.53%,相对于2013年38.4%的成交率而言,增幅明显,成交额占全国份额也从原先的11.5%上升至14.2%。“上海市场扎实稳健更表现在结算进度方面。”欧树英透露,“虽然没有把上海单列出来统计,但上海的结算进度比许多地区都要高。”
对于此番“回暖”,上海拍卖行业协会发言人范干平表示:“近些年随着一些专门从事艺术品拍卖企业成立,质量和信誉都有了提升,推动上海艺拍市场的发展。”
学术化发展塑造品牌软实力
上海市场的逆势增长固然让本地藏家欣喜,然而与北京市场相比,差距依然还得用“鸿沟”来阐述。去年224件(套)1000万元以上成交拍品分布在24家拍卖企业中。其中,北京保利、中国嘉德、北京翰海、北京匡时4家企业共占68.30%的绝对份额。这般几近“垄断”的成绩背后,是强大学术氛围的支撑。单就2014年而言,中国嘉德推出“大观—齐家万象”专场,不再以“以价论事”,而是从学术的角度,梳理了齐白石各个时期、多种题材的绘画作品,选取多位重要人士旧藏佳作。北京匡时打造的大型公益文化品牌活动“艺术体验季”,以一个新的文化视角为藏友搭建一个凸显互动性和文化性的交流平台。北京保利更是持续不断地推出各类学术性展览,甚至联合有关机构开展鉴证备案、青年艺术家评选等活动。诸如此类具有学术构思的相关活动在京城可谓遍地开花。
有业内专家直言,仅从京沪两地拍卖行推出的图录便能看出差距。“为了考据某一拍品,北京拍卖行甚至能够形成一本厚实的著作。相比较之下,上海则欠缺太多火候。”北京匡时拍卖副总经理谢晓冬说:“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环境之下,坚持学术路线、文化理念、专业方向,是品牌经营策略的贯彻。其次,拍卖行也是服务业,更好地服务客户也是一种重要的考量。好的商业机构,必然承担着互通学术机构与市场的功能。”在这方面,上海的艺拍市场明显比较薄弱。
范干平表示,其实上海历来是民间收藏重镇,藏家藏品资源丰富,“甚至不少北京拍卖公司在征集拍品时都会将上海视为重点区域”。若能够凭借学术推动,补上这块短板,上海艺术拍卖的未来着实令人期待。
来源: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