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若说豪华别墅、四合院、会所等仅仅是有些“包养人”的决策或失策,也不完全符合事实,很多时候,这往往也是艺术家本人的策略,所以是一种 “包养关系”的合谋。现在的艺术消费主体,官员、土豪是常客,艺术家、画商都恨不得客人来时,在华舍相迎,见美女倒茶,有古董陪衬,恨不得凡能上架的都是 炫耀身份的高大上摆设(这正巧也是很多“常客”买画的动机),这样可达“标价”、“加价”的目的。这是一种典型的上层生产方式:目标消费群是有钱、有权、 有闲阶层,而这个上层艺术消费特点是注重品牌、地位效应,标榜、硬通、升值需要远远大于学术、艺术鉴赏需要。所谓市面上的高流通名家,为了市场占有,便 “抓复制,促生产”地疯狂出货,艺术生产被诸多身外之物、非艺术目的、非意愿压力所绑架。
是故,艺术品(特别是传统国画)价值评估标准、习俗、惯例等严重滞后。一般除了风格成型、成熟的标志性作品,重复的画作是价值递减的,其几乎只 有低级别的商品画、装饰品价值,“包养创作”生产的此类产品目前在市场上有被严重高估、“钱途”无限的反价值现象。这就是为什么当代的艺术创作要强调不断 发问的可能性,强调艺术永远的实验精神,强调延续现代艺术初创时期彰显的艺术生产方式,让艺术回到社会、艺术问题和大范围民众需求,这不仅仅是消费对象的 调适、唯资本主义的批判,更意味着以艺术本质目的、任务探寻“内容生产”,压缩只为墙上悬挂、仓里堆着标榜身份的制作艺术商品和装饰品的生产方式的空间, 对艺术创作一成不变乃至成为自我复印机的艺术现象,专业界、消费者和公众要形成批判的舆论环境和警惕僵化的消费环境。
众多史实表明,艺术家创作力、原创力强盛的时候,多是贫困潦倒的开创时期:一间陋室、活在底层、与社会脉搏共振,此时的艺术家更可爱、值得爱。 艺术家名满天下时高官、贵人、情妇绕身,吃喝玩乐歌舞升平,起居出行前拥后护,哪还有艰辛地深入、面对社会和艺术问题的创作的热情和毅力?此时还巨资“供 养”豪宅、雅玩,真还有助于发现艺术家、挖掘艺术?
在反腐、经济不佳年代,由于特定消费群体消失,高价位堆积、泛滥生产商品画必然贬值。典型的画商例子,是7月庭审的某“跑路”画商,其也是借贷 巨资“包炒”、“作市”某些古典、写实艺术家及其画作,结果难以出手,露底败事。对于艺术家而言,比如写意国画家,依已暴露的、行规的、艺术品类落后性质 决定的可以挂在墙上一字排开复制的生产方式看,仅仅200平方米房子地板那么大的一两千平方尺,也许半月几周的“体力劳动”就能交货,最后只得“赖产”惹 诉在所不惜,或另有隐情,比如有些艺术家发现自己复制产品已让市场流通泛滥,影响了价格,“赖产”、减产是保价养身的上策。有案例表明艺术家可以干脆矢口 否认市场上的真作出自亲手。另外,不正规的“内容生产”市场逻辑下,艺术家其实也有“反包养”策略、计谋,他们也自视是在用作品“包养”画商,价格上升 后,他私底下会移情别恋另养“二奶”、“三奶”,钱越多越好自然就情越滥越发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