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杂项 > 蜀中之宝:蜀绣的发展历史及工艺特征 (组图)

蜀中之宝:蜀绣的发展历史及工艺特征 (组图)

2015-09-30 11:44 文章来源:和讯收藏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蜀绣是以四川成都为中心的刺绣品的总称。蜀绣具有悠久的历史,与蜀锦一起被称为“蜀中之宝”,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蜀绣以软缎和彩丝为主要原料,针法包括12大类共122种,讲究“针脚整齐,线片光亮,紧密柔和,车拧到家”。充分发挥了手绣的特长,形成了具有浓厚的地方风格。蜀绣题材多为花鸟、走兽、山水、虫鱼、人物,品种除纯欣赏品绣屏以外,还有被面、枕套、衣、鞋、靠垫、桌布、头巾、手帕、画屏等。既有巨幅条屏,又有袖珍小件,是观赏性与实用性兼备的精美艺术品。


蜀中之宝:蜀绣的发展历史及工艺特征

蜀绣《芙蓉锦鲤图》

【发展历史】

汉末三国:蜀绣与金银珠玉同列

蜀绣的发展基于蜀地富饶,尤其是所产丝帛质好量大。今见蜀绣较早记载出于西汉文学家杨雄,其《蜀都赋》云:“锦布绣望,芒芒兮无幅”,并描述在成都随处可见“挥肱织锦”、“展帛刺绣”的情景,另有扬雄《绣补》诗,诗中表达了作者对蜀绣技艺的高度赞誉。随着蜀地丝织业的发达,蜀绣有了雄厚的基础,所以到西汉末蜀地“女工之业,覆衣天下”(《后汉书》),名声在外。据文献记载,东汉蜀国最早的君王蚕丛已经懂得养殖桑蚕。汉末三国时,蜀锦蜀绣就已经驰名天下,作为珍稀而昂贵的丝织品,蜀国经常用它交换北方的战马或其他物资。晋常璩《华阳国志》详载蜀地宝物,便将锦绣与金银珠玉同列。

唐代末期,南诏进攻成都,掠夺的对象除了金银、蜀锦、蜀绣,还大量劫掠蜀锦蜀绣工匠,视之为奇珍异物。据《元和郡县志》记载,在唐代,安靖刺绣作为贡品进入宫廷,成为皇帝奖赏功臣的主要物品。五代十国时期,四川相对安定的局面为蜀绣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社会需求的不断增大,刺激了蜀绣业的飞速发展。时至宋代,蜀绣之名已遍及神州,文献称蜀绣技法“穷工极巧”,蜀绣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绣品在工艺、产销量和精美程度上都独步天下。

清末民国:蜀绣制作渐成行业

清朝中叶以后,蜀绣逐渐形成行业。道光年间,民间组织的三皇神会成立。这是一个由铺、料、师组成的刺绣业的专门行会。这种正式垂版立行,建立行规,确定专业分工,维持行业内部各方的利益,表明蜀绣已从家庭逐渐进入市场,形成广为社会所需的规模生产。政府为提倡振兴实业,当时各县官府均设"劝工局"以鼓励蜀绣生产。劝工局下设刺绣科,专门管理蜀绣的生产和销售。蜀绣中不少精品被指定为皇室贡品,而且优秀的艺人还被授予“五品同知衔”的称谓,极大地鼓励了蜀绣的生产和制作。随着蜀绣行会的成立,成都的蜀绣店铺、作坊多达数十家,从业绣工也有1000余人。这一时期,刺绣产品开始由专业的设计师进行设计,产品逐渐划分为穿货、戏衣、灯彩三个行业。

清末至民国初年,蜀绣在国际上已享有很高声誉,在1915年国际巴拿马赛中荣获金奖。民国后,蜀绣虽然不再绣制朝衣和贡品,但绣制日用品的范围却越来越广,几乎包括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到幼儿的披衫、鞋帽,大到结婚时的床上用品、室内装饰品及馈赠酬酢用品。这是蜀绣民间性突出的方面,城乡妇女闲时多自绣鞋帽枕套头巾甚至帐帏被面等,操练极精者即成高手。

首页上一页123456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