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五岳说笔搁
与哥釉朱砂砚同为文房用具的是清早期哥釉笔山(图4),为一资深收藏家80年代觅自花鸟市场之物,如今也已易主。
哥釉笔山长10.8厘米,高3.2厘米,造型为“三山五岳”型,给人登高望远的启迪。尤可一提的,是其中“三峰”辟为水盂,后人却又将其派作墨水瓶用,只恐为时还不短,因而盂壁已墨垢坚固,擦洗数次均不能除净,漆黑晶亮,盂壁生辉。
哥釉笔山胎骨白洁,足根处向内斜削一刀,底足不施釉,可见浅淡枇杷红色。釉面呈月白色,肥厚润亮,纹片呈金丝铁线状,借用《尔雅》的话说,可谓明朗爽快,是“小山岌大山”的典型画面,耐得玩味。釉下气泡大小纷呈,层次分明,但比不得哥釉瓶的麋密,不若朱砂砚的繁满,难比犀角杯的明快,若聚若散,有游离之感,有飘忽之趣,别是一种状态。
哥釉笔山原配楠木座亦保存完整,呈束腰状,三弯腿,如意云头内翻足,座面拦水线有磨损,凹面与笔山底足咬合甚好。座型随笔山“三山五岳”状而设计,朴拙素净而不失文雅之气。器虽小,竟有矗立难撼之势,为藏品中又一鞍马齐备的古旧之物。
笔山又名笔架,是为搁笔停毫用的,想必出现的时代不会太晚。但载入典籍则很晚,唐代大诗人杜甫的《杜工部草堂诗笺》中有“笔架沾窗雨,书笺映隙曛”的句子,表明笔架放在窗前书案上确凿无疑。而最早见于描述的笔架,恐要数五代时后周人王仁裕的《开元天宝遗事》,内有《占雨石》一记,说学士苏颋“有一锦花石,镂为笔架”,这个笔架当为石刻的了。瓷笔架始自何时怕是无可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