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且把这两篇称作“乾隆序”,这里面还没有出现砚史的另一位主角——王子若。直到道光十八年(1838)下半年王相聘请太仓人王子若(1788-1841年)在苏州将砚史摹刻上石。从此王子若的名字便与高南阜砚史紧紧地连在了一起。关于王子若摹刻高凤翰砚史的“悲壮历程”真是催人泪下。此外,收入砚史摹刻本的还有两篇“道光序”,其中一篇于道光二十九年由清代学者、书法家包世臣(1775一1855)撰书,序文中有对王子若摹刻砚史十分详细的记述(图7)。子若摹刻《南阜砚史》三年役其半,终因贫病交加去世。另一篇序由山东曲阜人孔继鑅(号宥函)于道光二十九年十二月所作。孔序的侧重点是王相,中有“秀水王惜庵,不勒心力镂传是册,真有心人”云云,落款为“曲阜孔继鑅撰并书”,下钤朱文“孔宥函及水印”(图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