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古代丝绸之路遗存的种类分为三种:一是西方的生产器物,比如金银铜器、石刻绘画陶瓷器、玻璃器和珠宝;二是引进的工艺技术;三是佛教和丝路艺术。
从具体的分类来看又可具体分为以下几类:金银钱币、日用器物、珠宝玻璃、人物衣着、商人贸易、葬具碑刻、工艺制造、佛教信仰和舞蹈音乐。
金银钱币:在山西的一段汉长城土洞中发现了一个布袋,布袋中藏有49枚波斯银币,当属北魏孝文帝太和期间。可能是当时为了暂时存放,结果再也没有取回。后来这些银币由文管所收回。
日用器物:这类文物在平城遗址、大同、太原都有发现。比如发现的高脚杯这种器形,其实并不适合中国的黄酒,而是为了葡萄酒所制的,其上往往会有葡萄纹饰或是 庆祝葡萄丰收时的舞蹈纹饰。另外银碗、银盘等金银质器具均为西方所喜爱,它们的工艺图案风格与汉魏以来的中国传统大相径庭,但同罗马风格非常接近。
玻璃珠宝:我们所发现的玻璃器上,联珠纹是西方好用的,莲花纹和忍冬纹则是由佛教传过来的。另外在大同北魏墓葬中出土的下颌托残件,在吉尔吉斯国家博物馆中 藏有一件工艺上非常接近的同形制金饰,这种工艺方法在青铜器上都很少见到。而在太原出土的北齐徐显秀墓中的戒指经考证就是通过胡商送来的,其图案完全没有 中国风格,而更近于希腊罗马的众神之王宙斯。
人物衣着:主要见于胡俑与墓葬壁画中。我们曾发现一张北魏墓葬的武士图,从画有三目来看,应该是一位神,从面目衣装表现来看与新疆克孜尔等石窟的菩萨很相似,从绘画技法来看,也应该是一脉相承。使人强烈感到,该墓壁画的画师很娴熟于西域绘画。
胡商贸易:所谓“商胡”之类的称呼,开始主要是指通过丝绸之路而来的外商,时间久了,逐渐推广到泛指所有外国商人。《后汉书》卷八八《西域传》记载,“驰命 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这里提到的“商胡贩客”,就是指外商。东汉以降,尤其是北朝,外商东来人数骤增,他们在中国的贸易活动及其带 来的文化,对中国产生很大影响,构成当时社会的鲜明特色之一,是当时东西文化交流和互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入华胡商出土的物证有三类:一 类是直接物证,如平城地区北魏墓葬出土的胡人牵驼俑,或者是其他地区出土的胡商绘画、雕刻等,象征着丝路商队或商人;一类是间接物证,如通过丝绸之路贩运 而来的西域器物,表现的是丝路贸易的内容,前两类在山西的很多墓葬中都有。而第三类是胡商文书或书信,记载了胡商的境况、入华手续以及货物价格等。第三类 在山西没有发现,而在新疆已经出土了很多。在有的墓中,几类物证一起出现;而在多数墓和遗址中,往往只有一类物证。胡人手牵双峰陶骆驼的随葬品或单个的陶 骆驼,在大同北魏司马金龙墓、雁北师院2号墓,甚至其他墓葬都出现过。该时期表现丝路来的胡人商队,以人和骆驼组合为特征,不需要在骆驼背上添加货架或者 囊袋。这是北魏早期胡商的表现形式,也是早期的特征。那种在骆驼背上添加驮架或囊袋的表现手法,主要出现在东西魏以后,是胡商象征物演化的又一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