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珠摞烧痕破坏了鸾鸟头部的完整性,该发掘标本虽然优美,但线条比图1要粗,粗线嵌比例大大高于细线嵌数量
宋真宗赵恒与“大中祥符”年号
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后,偏重“安内守外”,重文轻武,其弟赵光义继位后虽统一了除燕云十六州之外的地区,但两次攻辽都遭失败,自此处于守势,沿袭了重文轻武不成文的国策。第三位皇帝宋真宗赵恒是太宗赵光义的第三子,在位期间北宋的统治日益巩固,经济繁荣,社会文化高度发展,但真宗长在深宫,不经风雨,自幼愵弱,重文不懂武,很注重教育,著有《励学篇》《劝学篇》,“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就是其名谚。这位承平之君、守成之主也曾想有所作为,但终却无所作为,成了备受非议的皇帝。真宗格外崇道,认为上天是祸福生死的主宰者,借助神权,假托天意,愚民治国。其在位25年(997—1022),先后使用咸平、景德、大中、天禧、乾兴五个年号,每个年号都有一定的吉祥寓意。刚登基的咸平年间,就被史家赞为“咸平之治”。溺于封禅,广建宫观,劳民伤财过度的举措引起了社会矛盾的加剧,天降帛书的闹剧从而上演。《宋史·本纪七》载:“大中祥符元年春正月乙丑,有黄帛曳承天门南鸱尾上,守门卒涂荣告,有司以闻。上召群臣拜迎于朝元殿启封,号天书。丁卯,紫云见,如龙凤覆宫殿。戊辰,大赦,改元”。“黄帛”“天书”即祥瑞之符箓。唐宣宗也用过“大中”年号,“大中”在儒家哲学中的含义十分广博,有准则、度的意思,在这里反映了宋真宗追求“内中和谐”和中庸的精神世界。与宋真宗年号对应的辽国年号为统和(907—1125),辽主圣宗耶律隆绪在位47年(983—1030),被辽人称为“小舜尧”,其母萧太后因子幼而执政(982—1009),982年至1100年为辽的强盛期,三攻北宋,二伐高丽,气势逼人。1004年(宋真宗景德元年),萧太后与辽圣宗率大军犯宋,直达黄河岸边的澶渊,宋真宗欲迁都,寇准力荐迎战,真宗遂御驾出征,辽惧怕断其后路,便有了澶渊之盟,辽撤兵,宋“岁贡”,从此无大战,宋辽和好百年之久。大中祥符(1008—1016)二年(1009)萧太后驾崩,又或成宋人之幸。大中祥符前后似乎对真宗来说好事连连,但毕竟社会产生了危机,就发生了改元,改元后即铸钱,名祥符元宝、祥符通宝,传为真宗笔迹。由此看来,“大中祥符”亦可缩写为“祥符”,“岁币”中即有此类铜钱。“仲祥”铭文为民间人士刻写,“中”字款更为简化,但表达一种心愿,浑源属辽地,窑工或为辽人犯宋时从中原掠夺而来,文化素质低下,会听会说不会写,但心意相通,一看更是明白,可能有向往中原之意。
另外,辽统和年号计120年,从宋“大中祥符”九年(1016)至“天禧”五年(1021)这6年中奉行宋的年号,高丽也在1016年改奉宋的大中祥符年号,这符合宋辽兄弟关系的社会背景。这样算来,“中”“仲祥”款铭的刻写只能发生在1016年这一年当中,该年的前后都不会出现大中祥符年号款铭。因此,发掘出土的镶嵌青瓷标本若干,仅见一块“仲祥”铭残片,大同建筑工地出土的也不多就不奇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