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就要进入仲冬了,无论你是“在南方的艳阳里大雪纷飞”,还是“在北方的寒夜里四季如春”,没有暖气、没有空调的古人是如何度过漫漫寒冬呢?“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是一种围炉对酒的酣畅温热,手炉,作为暖炉的一种,又称“袖炉”、“火笼”,在古代,上至宫廷达贵,下至寻常民户,都普遍使用“掌中宝”——手炉。渐渐地,这种取暖工具发展成为可供把玩欣赏的艺术品。
近期大火的电视剧《琅琊榜》里被誉为良心道具组、处女座道具组,在场景、服饰布置中精准还原了中国古代器物。但也有槽点,比如说体寒的苏哥哥,一直不离火炉,手上也时时揣手炉。但是手炉在汉代发明,在苏哥哥所处的南梁,以及之后的唐宋元代,手炉多采用陶范制法,材质多为青铜,流传至今的很少,电视里苏哥哥用的铜手炉,得等到清代,手炉直到明代也多是采用合金制造,工艺复杂,多用錾工、镂刻,纹饰多用民间故事,那时候出现过制炉高手如张鸣岐等,为现在收藏佳品。到了清代,手炉制作工艺登峰造极,才开始大量使用铜,多选用红铜,炉体为一块铜板敲制而成,多层做工。清时的著名工匠有潘祥丰。民国时,手炉制造由繁入简,且黄白铜制品居多。其后制炉逐渐衰落,南方曾有白铜手炉一度“回温”。手炉一直是杂项收藏中的冷门,少有专项收藏、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