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学者、画家刘书民:
墨的收藏价值宋代已经形成
南方日报:在岭南画坛,您是最重视研究绘画和书写材料的画家之一。您是如何把它上升到收藏的对象?
刘书民:任何历史要传承,必须要有记录,中国记录的工具就是笔墨。翻开中国的美术史,可以发现艺术的革命与材料的革命息息相关,譬如,中国水墨画的诞生与南唐李后主亲自带领工人研究和发明的书画纸是有因果关系的。我研究和搜集与艺术相关的各种材料,实际就是在研究中国的美术史和文化史。
南方日报:相比浩如烟海的艺术世界来说,像文房四宝这类传统的书画材料,似乎要枯燥得多。
刘书民:表面看起来,一些书画材料的生产可能很简单,但实际上它们可以随着使用者的要求而变得非常复杂。书画纸在南唐出现了,但还不能马上就出现丰富多彩的水墨画。因为画画光有纸不行,依靠以前生产的墨,没有办法在宣纸上表现出书画家现在所说的那种墨分五色的气象。所以,要开创一种新的艺术形态,必须在墨的上面也来一场革命。所以,墨圣李廷圭出现了。根据皇家的要求,李先生把制墨的水平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譬如在墨里边加入麝香,使墨有了香味,此外,在墨的分类上也变得更加精细,细分出哪些能写字,哪些能画画。
南方日报:墨真正成为一种收藏品,是什么时候开始?
刘书民:李廷圭以后,由于皇家和文人对墨的使用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多,因而,它的制造工艺也被后来的工匠推向一个又一个高峰,直接把它变成了一种高端的工艺品。墨制出来,不仅要刻上字,还要刻上不同的花纹,以满足名人题词和留下别的记号的需求。为皇家制作的墨条工艺就更多,字都是真金往上填的,这高端的墨条当然不是一般文人可以使用的。宋代墨谱,已经有藏家将由唐到宋的几百种墨,编成图录,给后来制作的匠人做示范,这时候墨的使用、收藏和文化价值已经基本形成。
南方日报:现在拍卖市场上的名墨、御墨,动辄以几十万、数百万元成交。这反映了市场的真实需求吗?
刘书民:作为普通的工具来看,这样的价格当然超出了一般艺术家的接受能力。譬如我自己,购买最贵的墨条,时价就是几千块钱。但前面我们已经讲到,在中国的文化史和艺术史上,墨作为文房四宝之一,有其特殊的价值。现在流通到拍卖市场上的墨条,多数已经被当成收藏品,而不是一般的文房使用材料。物以稀为贵,追逐的人越多,其价格自然就越高。
■人物档案
刘书民,1942年生,河南省洛阳人,著名画家,文化学者。现为广州美院教授,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央文史馆书画院南方分院院长,其笔墨在中国山水画坛素有“东南西北风”美誉。
●文/图:南方日报记者 冯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