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杂项 > 洛阳铲就这样从盗墓工具变成了考古利器(组图)

洛阳铲就这样从盗墓工具变成了考古利器(组图)

2016-01-21 13:16 文章来源:99艺术网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盗墓时代的产物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开启了外国人搜刮中国古物之风,洛阳近代大规模古墓盗掘活动也渐渐兴起,触发事件是陇海铁路的修建。1904年10月和1913年5月,陇海铁洛阳至开封段、洛阳至观音堂段分别开工建设。铁路通过古墓集中的邙山南麓,筑路期间毁坏了一批古墓,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外籍铁路职员竞相收购并径自偷运出境。古物交易的优厚利润刺激了盗墓活动。

出土古物又为古董商带到北京、上海等地销售,成为任人价买的商品。

民国初年开始,洛阳乡民对于地下古物由偶然的发现,逐渐转为多方的搜寻与盗掘,以民国十年至民国十七八年军阀混战时期和日伪时期最甚,盗掘活动遍及洛阳全境。乡民们依靠枪支,从夜间盗掘变为白昼公开挖掘。民国十六年驻洛军阀韩复榘还成立古玩特税局,使古董经营合法化。盗墓自民国初年兴起到洛阳解放终结,40年内从未停止。数万古墓惨遭破坏,数十万件文物流失海外。

曾经做过洛阳古玩店学徒的吴圭洁老先生解放后回忆说:“尤以正北和东北部马坡、北窑、塔湾、金村及邙山一带为最。地痞流氓无业游民群起,从事盗掘古墓,不下万人之多。仅马坡一村即有二三百人。”

洛阳盗墓事件是民国年间一个重要的文化事端,引发了许多学者的关注,纷纷到洛阳考察,留下了一些珍贵的记录。很多记录都提及一种全新的盗墓工具,我们可以通过这些记述管窥当时一个真实的情形。

1917年初夏(民国六年),无锡人许同莘游历嵩洛,写了一篇《嵩洛游记》,其中有:

洛阳冢墓最多……近岁居民发掘,获利不赀,有以此为业者,其法于雨后视水渗入处掘之,往往有得。若发一大冢,则明器偶人,盈千累百,不独铭幽佳刻,可得善价而已。古董商设肆城中,百方搜掘,使古人于千数百年以后,无端受暴骨析骸之惨,背天害理,莫此为甚。

许同莘所记录的是民国初年盗墓之风初盛的状态,破坏已经相当严重。虽然没有提到新的工具,但恰恰是民国六年还没有出现或者没有被广泛应用的最佳旁证。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委员袁同礼前往洛阳查勘盗墓情况,当年他在报告中说:洛阳为吾国旧都,古迹甚富……私行盗掘者,几成一种职业,并发明一种铁锥,专作采试地层之用。沿城北邙山一带,盗掘痕迹,不计其数。……其参加工作者,共二十余人各执铁锥,分区探试,偶有所获,则欢呼若狂。

1928年(民国十七年),南京古物保存所所长、考古学家卫聚贤赴洛阳考察。他在《中国考古学史》(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中写道:

用铁铲曲为多半圆洞形,置长木柄,在地上隔五尺凿一洞,因持铲凿地,土攒入铲中,用手将土取出,看土为活土死土。所谓死土,即天然的地层,活土是地层混乱,地层混乱由于曾掘地埋人,将土翻过所致。遇见活土,凿能容身的大洞而下,十九必得古物。

1933年春(民国二十二年),近代知名学者、河南大学校长王广庆实地考察洛阳,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撰《洛阳访古记》记载说:

掘古物用器,名为瓦铲,重七八斤,铲端铁刃为筒瓦形,略如打纸钱之圆凿,围径约三寸而缺一口,后施长柲,用以猛刺土中,土自铲心上出,顷刻之间,凿穴深可寻丈。先以(上述长柲)瓦铲,锥地取土,验其色质。其土层色质松散而不规则者,知为古代已动之土,古物往往出焉。

根据这些学者的记录,作为盗墓工具的洛阳铲当出现在1917年(民国六年)到1928年(民国十七年)之间。21世纪80年代文物工作者曾做了大量的调查访问,洛阳老探工众口一词:洛阳铲是北郊某某某发明的,时间大约是1923年前后(民国十二年)。考古发现也证明,以洛阳铲为工具的盗墓活动上限在清末民国。综合起来,20世纪20年代正式出现比较准确。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