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深藏家朱绍良将这一大体量的中间市场称为“礼货市场”。朱绍良向记者表示:“都看到市场在调整,但调整的是什么?调整的是过去支撑艺术市场的礼货市场,形成只剩下高端和低端的局面。”在朱绍良看来,诸如《万山红遍》和《纯惠皇贵妃朝服像》这样的拍品较之前的拍场价格而言仍是上涨的,“如果期望它们像2010年、2011年那样冲击几个亿,确实需要依赖好的经济环境,但一幅李可染的作品已经比文徵明的好作品还贵,它的价格已经可以了。”
从买家的角度出发,朱绍良并不觉得所谓的拍卖市场“寒冬”可以一言以蔽之,“我觉得我该买的东西还是没买到,我底价设置500万的瓷器,仍然被出价600万的买走,而且这个价格和过去相比,我已经调高出价了。”朱绍良认为,礼货市场带走了艺术市场一半以上的体量,“你可以观察,大的拍卖行这些年卖的商品化的艺术品,大量中间层次的东西,跟2010、2011年比,价格没有腰斩也下调很多,但好的东西仍然在涨,中间这一大块几十万到几百万的东西,如果交投仍然活跃,那市场就会显得很热闹。但现在是大家看到高价的买家反复就是那几个人,低价的东西越来越便宜,所以会觉得冷清。”
中国拍卖行业协会最新的数据或许从侧面支撑了朱绍良的这一看法。
中拍协最新发布的蓝皮书表明,中国书画是今年整体市场下滑的主要拉动因素,对总成交额的影响率高达90.55%,尤其是近现代和当代书画的缩水直接拉动整体市场下滑,值得注意的是,与此同时出现行情下调明显的板块还有文房清供、紫砂茗具、珠宝玉石。
与此同时,一级市场同样面临整合。
尽管前不久尤伦斯艺术中心和今日美术馆分别公开了2015年的开销和收入,但和二级市场的两极分化一样,“少数派”的喜报并不能掩盖整体一级市场行情的惨淡。事实是,尽管受文创产业浪潮的影响,2015年曾出现了画廊的“逆势开业潮”,艺博会也在四处开花,但我们不难发现各类艺术博览会越来越走向大众消费,甚至成为工艺品的展销平台。一些业内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2016年的形势不容乐观,预计会出现一个小型画廊的休业潮。
而将2015年称为艺术品市场“熔断年”的荣宝拍卖总经理刘尚勇,更直言:“画家也如是,我认识很多年轻画家,原先手里有不少订单,画不过来,到了2015年底再和他们聊天发现,他们进入2016年手里就没有订单了,前期的订单画完以后,到了新的一年两手空空,这也算一种‘熔断’吧。”
供给单一的事实
局面困难,更需对症下药,只有号准了脉,才能有的放矢。我们在更深入地探究2015年艺术市场之时,很容易联想到一个2015年中国经济关键词——供给侧改革。
不难发现,2015年艺术市场中,比需求更大的问题,或是供给的短缺化,准确地说是优质供给。与中国经济一样,逐年下滑的行情下,对需求的刺激效果甚微,需求不足仅是表象,供需错配才是实质。
优质供给的短缺化,不仅是在探讨2015年艺术市场艰难前行时的更深层原因,也无疑是未来市场面临的挑战。
艺术市场专家李苏桥表示,有没有吸引眼球的艺术作品进入市场,和有没有足够多的钱注入市场一样重要,“2016年恐怕这两样东西仍会落空,尤其是中国近现代艺术市场和古代艺术市场将面临巨大的下行压力,在普遍缺钱的时候,市场中优秀作品供应充足只能是小概率事件,这么做的动机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