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怎么说]
杭天(古玩业资深人士):受害方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卫梦强的倒台,不禁让人拍手称快。“国宝帮”的兴起有深厚的社会原因,与道德沦丧、诚信缺失、国民素质不高密不可分,希望卫梦强被绳之以法是一个好的开端。
我知道,像卫梦强这样的“国宝帮”还有很多,但卫梦强骗术简单,社会危害性有所局限。真正让我担忧的,是那些顶着专家帽子、有着体制内辉煌背景,却又真伪不辨、见利忘义、乱开证书的“专家、老师、研究员”,他们多数明知故犯,为“国宝帮”背书,将许多收藏者引上歧路,其行为形同诈骗,他们的社会危害十倍百倍于卫梦强。
另外,作为受害方,俞某夫妇在此案件中有着自身不可推卸的责任。据了解,俞某曾开办典当行,也算得上是业内人士,然而却利令智昏、财迷心窍、轻信忽悠,在还没有看到藏品的前提下就将钱款打给骗子,犯下如此愚蠢错误,让人大跌眼镜。这也从一个侧面看出收藏圈浮躁的心态。
张庆玉(北京瓷器收藏者):“国宝帮”和伪专家组成欺诈联盟
最近我听说了不少这种事情,应该说,现在“国宝帮”和造假者、鉴定者、宣传者已经联合起来了,已然组成了一个欺诈联盟,欺骗的步骤变得环环相扣。比如说,曾经风靡一时的电视鉴宝节目,一些藏宝人拿来假货,却被那些有一定名气但并无真才实学的伪专家们说成是真品,动辄就认定其是民间“国宝”,价值百万乃至千万元,并且开具所谓的鉴定证书。事实上,这些“国宝帮”和伪专家们已经组成了一个欺诈联盟,这是目前收藏圈最让藏家痛心疾首的现状。
真的假不了,假的也真不了。收藏者只有有了冷静的头脑,保持客观良好的心态,与一些真正懂行、有经验的业内人士聊一聊,听听他们怎么说,才能形成一个正确的收藏观念。当然这是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人们的认识和意识也是在慢慢提高的。
孙中伟(北京孙中伟律师事务所主任):案件症结在于鉴定
事实上,这个诉讼案件中双方签署的协议从法律的角度来看,在形式上并没有明显的大问题或瑕疵。只能说双方的协议不完善,但是现实中的交易形式很多,只要交易双方都能诚信,也是可以履行的。所以说,本次案件中的合同本身没大问题。
在我看来,这次诈骗事件被公安机关立案,相关人员被刑拘和逮捕是有意义的,它警示了制假造假者。在过去,这种买卖文物艺术品假货的情况很多是不予立案的,即便立案了,往往原被告双方通过民事起诉来解决。但是在民事起诉过程中要证明交易品是赝品,这个取证过程也很难,那么就导致了这些案件往往无果而终。而此次案件的立案,相关机构加大了对售假卖假的打击力度,对于维护艺术品交易的纯洁性有积极意义。
不过合同诈骗罪是否成立,还是得看这些东西的真假。如果说这5件青铜器都是假的,或者可以证明根本就没有这几件东西,那么这个诈骗就是成立的。如果俞某要追索他的钱,但是卫梦强又不给的话,那他就有一个非法占有的故意,那么他的诈骗罪就是成立的。但是如果卫梦强最后退了钱,那这个事件只能被定性为经济纠纷。
说到底,这起诈骗案的症结在于我们对文物艺术品的鉴定,也就是取证问题。因为我们一直缺乏能让公众信服的第三方鉴定标准和鉴定机构。
链接
近些年,“国宝帮”的身影始终挥散不去,犹如一颗恶瘤,怎么摘都摘不掉。这里节选了本报近年报道的有关“国宝帮”的新闻,让读者对这样一个特殊群体有更多的了解。
《国宝就在身边?收藏投资不能“太天真”》(2011年1月7日报道):北京举行的一次以公益为主题的活动特设了两个环节:“国宝评选”与“中国十大收藏家评选”。当选收藏家里,有人收藏10万件玉器,有人收藏4万件瓷器,更有人统计自己的藏品价值高达34亿元。而且当选的十大收藏家中,随便一个人就有好几万件古董珍玩,还自称每件都是“国宝”。
《一次捐赠引发的热议》(2013年3月14日报道):2013年初,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政府宣传部负责人公开发布消息:祖籍新会的美国华裔收藏家林缉光决定将其收藏的600多件藏品捐赠给家乡,并将落户由当地政府出资2000余万元新建的林缉光艺术博物馆永久收藏。然而这600多件捐赠藏品被业内专家们几乎众口一词指为赝品。
《10亿元官司牵出诸多疑问》(2014年4月9日报道):2012年9月,王先生得知某公益基金会在筹建博物馆,于是表示愿将其收藏的1万余件藏品全部赠送。该基金会负责人即与王先生签订合同,并约定基金会先行支付3500万元作为对王先生所持藏品的补偿,在对藏品鉴定无异议后,再陆续支付王先生总额不超过10亿元(包含3500万元)的补偿款。然而就在王先生拿到1500万元,基金会也收到755件藏品之后,基金会邀请的相关专家鉴定这批藏品为新仿,于是基金会终止了合同。为此,王先生将该基金会告上法庭。(记者 贾理智)
(来源:中国商网—中国商报收藏拍卖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