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综合 > 为何唐太宗如此膜拜王羲之

为何唐太宗如此膜拜王羲之

2016-03-07 08:36 文章来源: 金羊网-新快报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兰亭序》经过王羲之七世孙僧智永传至大徒弟辩才,辩才藏于房梁之上,秘不示人。唐太宗李世民酷爱王羲之书法,便三次诏见辩才,想让他交出这件珍品。但辩才矢口否认。尚书仆射房玄龄向唐太宗推荐多才善谋的监察御史萧翼去征收这件“宝贝”。萧翼化装成商人投宿于永欣寺,终日高谈阔论,谈诗论画,下棋评书法。辩才以为遇上知音,从房梁取出《兰亭》真迹共赏。萧翼用计赚得《兰亭》,进献唐太宗。唐太宗得到《兰亭》后爱不释手,临死时还诏令《兰亭》殉葬,绝代墨宝遂“随仙驾入玄宫”。

尽管王羲之在世时即书名大播,然远未像后世那样被尊为书圣。王羲之成为“书圣”的第一个推手当为梁武帝萧衍。迨至唐初,雄才大略的唐太宗政暇之余,身体力行地倡导书法,为唐代书法的繁荣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并掀起了一场书法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造星”运动。唐太宗不惜重金竭力购募收藏王羲之墨迹,武平一《徐氏法书记》云:“太宗于右军之书,特留睿赏,贞观初下诏购求,殆尽遗逸。”并令虞世南、褚遂良等鉴定真伪,将复制品赏赐皇族和重臣,使多个版本在世间流传,著名者有冯承素“神龙本”、欧阳询“定武本”、虞世南“天历本”、卷后有米芾题诗的褚遂良“米芾诗题本”等。后集王刻石亦成风,王羲之书法拓本广益流传,朝廷上下遂掀起学王热潮。此外唐太宗自己身体力行实践王书,还以王羲之之女字为临川郡公主字。更为重要的是,唐太宗亲自为《晋书·王羲之》作传,将王羲之推上至高无上的地位。

“所以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心摹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

唐太宗膜拜王羲之的原因,或谓唐太宗是南朝士族文化艺术的倾慕者和倡导者;或谓唐太宗认为艺术必须“节之于中和,不系于浮放”,反对浮华侈丽文风,追求“中和”审美;或谓王羲之书法是优美典雅的类型,符合儒家道、德、仁、艺一体化思想的审美旨趣,为了笼络江左人士,有助于对江南士大夫的统治和管理,饱含政治目的。

《述书赋》云:“高祖书师王褒,得其妙,故有梁朝风格。” 王褒(约513-576),字子渊,东晋宰相王导之后。王褒姑父是南朝梁文学家、书法家萧子云,从小即从其学习书法。萧子云(487-549),字景齐,书法善效王羲之,可知王褒书风亦归书圣一脉。江陵为西魏所克,王褒被虏至长安,数年后成为北周书坛领袖,王羲之书风遂传遍北方。“贵游等翕然并学褒书”,以至赵文渊之书“遂被遐弃”,怨恨之余,“知好尚难反,亦攻习褒书”。而唐高祖李渊“近在关中,及习其书。太宗更笃好之。”如此而言,家庭影响恐怕才是更为关键的原因。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