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鎏金铸铜锤鍱十一面 观音立像,成交价:285.3万美元
大多业内人士认为,显而易见的问题就是欧美中国艺术品资源的逐渐枯竭。众所周知的原因,欧美的中国艺术品大都积淀于清末民国战乱期间,掠夺和贸易促成了大宗的外流。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销创汇成为第二股文物外流的助推。尽管资源多得无法计数,但仍抵挡不住中国人的疯狂购买。那段时间,欧美大小拍卖行也乘势加入了搜索中国艺术品的热流。古董商陈先生认为:“国际拍行最喜欢也是最习惯出的牌就是名人名藏,从赛克勒、戴润斋、芦芹斋再到安思远,大大小小的名人收藏几乎都被拍卖行翻了个遍。推出名人私藏有这么几点好处:一、征集起来容易,如果拍卖行的专家都是一件、两件的散征会累死的。二、名人收藏,别人都是花了心血做的系列收藏,相对整齐,宣传起来也好宣传。三、名人收藏相对争议要少,再加上现在我们经常说的流传有序,又是大大的加分项。所以成系列的名人收藏一直是这些大拍行的最爱。然而经过十几年下来,欧美的名人收藏几乎都被拍了一遍,百分之九十九都流入了华人买家的囊中。随着老一代藏家、古董商的逝去,欧美现在的年轻人对中国古董也早已不再感兴趣,海外的资源明显青黄不接。苏、佳等拍卖行也应该及时调整,换一个方式出牌。”陈先生认为今春无论苏、佳,质量和数量上都在萎缩,原因就是资源消耗得太快,而欧美地区早已没有那么多名人名藏再去供应。“翻开这几年的图录,差距是非常明显的。今春,尤其是苏富比,几乎没有让人亮眼的东西,或许是因为他们组织架构调整,连量也缩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