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杂项 > 不爱烧香的人却收藏了香炉(图)

不爱烧香的人却收藏了香炉(图)

2016-04-07 08:49 文章来源:中国商网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从小就不太喜欢烧香拜佛,那烟雾缭绕的氛围往往让我产生恐惧之感。可一件海棠点金琴炉,却让我爱不释手。这件海棠点金琴炉是在一个古玩市场淘来的,当时见到它枣红皮的色泽就感到十分亲切,仿佛见到了家乡的大红枣,全然没有平时见到香炉的恐惧感。再加上炉身布满的金片,闪闪发亮,我决计要将它收入囊中。于同店主讨价还价,用不菲的价格得到了它。买回后,请藏友品玩,我一直以为这是一个小香炉,而见多识广的老马却说出了一个更文雅的名字——琴炉,这让我兴奋不已。

  这件海棠点金琴炉,宽8.4厘米、高4.7厘米、重330克。口沿两侧饰朝天耳,炉身呈海棠花瓣形,玲珑秀美,底承乳钉四足。铜质精密,器形平稳端庄而又富于曲线变化,极显皇家高贵华丽之气派。枣红皮色雅致讨喜。加上遍布炉身的光耀夺目的大小金片相衬托,更显华贵典雅。底落双行四字篆书章款。该器形之周正,釉光之莹润,色泽之艳丽,集优雅的艺术性与超卓的工艺性于一身,观之极有意境。

  古代文人颇具雅趣,他们喜欢琴棋书画,数千年来琴与文人密不可分。在宴乐上,在聚会中,在书斋里,一定少不了琴、筝、箫等乐器。弹琴早就成为古代文人雅士的必修课程。古人弹琴最注重礼仪,不但在弹琴前沐浴、净手,而且在弹琴中点燃香炉,于是,燃香助兴的小巧琴炉便应运而生了。

  琴炉起于何时已无可考证,但它自春秋战国时起就已受文人雅士所重视,关于琴炉的功用及在宴乐社交场合的运用,《春秋十国》及《吴越春秋》中都有所记载。汉代时它与焚香敬神的香炉和驱蚊虫的香薰一起,共同构成了居家的必备器皿,从此,琴炉便成为了贵族社会生活中一个重要的部分。

  进入元代晚期后,琴炉的材质已由过去的银、铜质逐步被陶瓷所替代,在琴炉的装饰艺术上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元、明、清的琴炉装饰图案,通常以历史典故、民间神话故事、各式花卉和山水人物题材居多,所涉及的内容也十分广泛。琴炉的使用主要针对的是特定人群,因此在选择装饰题材上,往往是依据使用者本人的情趣喜好而刻意烧制的,所以琴炉又具有其鲜明的个性。

  琴炉,小巧别致赏心悦目,置于琴桌前更显斯文,在书斋里燃一炷香,弹一曲琴,香气弥漫,琴声缭绕。看着袅袅升起的一缕缕青烟,闻着扑鼻而来的阵阵幽香,如同升入仙境而达到物我两忘的意境。(李喜庆)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