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博工作人员在查看一件罗盘
据了解,我省下一阶段的文物修复工作,华光礁Ⅰ号仍是主角。按照计划,华光礁Ⅰ号出水文物的修复保护工作分为3期。2008年至2015年底 为第一期;2017年开始,将进入第二期,主要工作是将高分子材料填充进船板的空隙内进行支撑,随后进行干燥和定型;第三期工作将在8、9年后开展,预计 有关华光礁Ⅰ号出水文物的全部工作将在2026年底完成。
能力:专业人员稀缺,市县几乎没有独立文物修复能力
海南省博物馆作为全省文物领域内的龙头单位,拥有着全省范围内最好的硬件设施以及专业的文保人才。这样的平台与资源也让他们承担起了全省文物 修复保护的主要工作。省博文保团队面对着全省数量最多、份量最重的文物;此外,一些市县会因自己暂无保存条件和修复能力,将其文物送至省博进行保管和修 复。
然而,由于我省在考古及文保方面起步较晚,省博虽有一些可以进行修复工作的专业人才,但还没有设置专门的文保中心。
“前几年,馆内的文物仅由我们藏品保管部来进行保管。随着我们这个部门里有相关学科背景的人多了起来,大家才慢慢开始了修复保护的工作。”包春磊介绍道。
馆内的待修复文物、华光礁Ⅰ号的出水文物……6人规模的文物保护力量面对这样的修复量还是显得有些薄弱。对于一些修复起来特别困难的文物,省博也会外请专家来协助进行修复保护工作。
目前,各地的博物馆都实行“属地管理”政策。省一级的博物馆如省博、省民族博物馆相对来说情况比较好,可独立保存文物。市县级的博物馆由于相关投入有限,硬件设施的限制与专业人才的缺失,让它们几乎都没有独立进行文物修复的能力。
海口市博物馆负责人陈鸿辉告诉记者,海口市博物馆也需要外请专家来对馆内的字画等文物进行修复。
记者也从省文物局了解到,不少在文物工作方面较薄弱的市县,没有可供布展的展馆,库房的保管条件也有待提升。与内陆的文物大省相比,海南的文保工作任重而道远。
现状:文物数量可观,文物修复起步虽晚但前景可观
英墩遗址入选2015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省博二期不久之后的开放……政府的各项投入,文物工作人员们的努力与付出让我们看到眼前这份“稚嫩”后那依然繁重的任务。
国家层面的政策指引、各级政府的重视扶持、公众日益增强的文化观念与意识,促使我省各级文保力量渐渐强壮起来。
海南仅华光礁I号沉船上就有近2500件残破的陶瓷器急待修复,工作量巨大。而目前南海发现的沉船总量还在不断增加,数量估算将不低于1000艘。海南的文物修复工作虽然起步较晚,但前景乐观。
“以前藏品保管部仅有保管职能,随着修复工作的不断增加以及人员的扩充,修复保护与原来的保管会有越来越清晰的分工,逐步分出独立的一支队伍专注文保。”包春磊介绍,接下来,部门还计划招聘具有海洋学、仪器分析学等背景的专业人才。
“目前,因为我们修复量大,队伍比较年轻,大家往往是有任务一起上,但随着每个人都有了自己主要负责的文物种类,我们这里的文保人员也会根据个人爱好及专业背景,从‘全科医生’向‘专科医生’发展。”
据介绍,受国家文物局委派,来自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等单位的专家每年都会组织培训,为地方博物馆工作人员传授最新的技术与理念。
除了这些软件资源,省博在近几年内还陆续配备了不少大型仪器,如X射线衍射仪、三维视频显微镜等。为了进一步加强文物科技保护力量,今年还将购入用于杀除各种文物害虫的真空充氮等设备。
省文物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各市县政府也在加大对当地博物馆及文物工作的扶持,例如报建符合标准的文物库房等等。
“随着大家对南海海域各方面工作的重视,我们能够看到我省的文保工作在向内陆的文物大省靠拢,不断在进步!”这位负责人说。
来源:海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