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拍卖研究中心主任刘双舟教授建议,艺术品金融应该从商品金融向产业金融转化,向大众艺术消费转变,向商业金融加财政金融转变。政府财政应该支持文化产业和本土艺术家的发展
以收藏为主向投资为主转变
今年2月,全球艺术品最昂贵成交价格纪录再被打破,法国画家高更(Paul Gauguin)的一幅名曰《你何时结婚?》(When Will You Marry?)的油画以3亿美元(1.97亿英镑)成交。
然而这个价格并没有引发市场的“强烈”反映,无论是对于普罗大众还是业界人士,同一水平的画作在此价位似已是习以为常。此前最高成交价格的艺术品是法国画家塞尚(Paul Cezanne)的一幅画作,以1.58亿英镑成交。
目光回归中国,近两年,中国的艺术品市场也呈现出一些无法让人忽视的趋势,国人对文化艺术品的热情越来越高。
去年9月,北京故宫展出《清明上河图》,参观者需要排队6个小时,才能满足大约十分钟的观赏。据悉,很多参观者几乎趴在展柜上,一厘米一厘米地观看全长528厘米的《清明上河图》全卷。
然而,故宫的老员工表示,过去《清明上河图》曾展出过七八次,当时观展的人稀少,根本不用排队。
十余年间,人们对艺术品市场的认识和热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艺术品也越来越成为人们投资、收藏、保值增值的工具。
“今天的中国艺术品市场已经比肩美国和英国,成为全球三大艺术品市场之一。最近10年来,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属性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正在从收藏型为主导逐步向以投资性为主导转变。”今年3月出版的《中国艺术品金融2015年度研究报告》中如此写道。
3月17日,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品金融研究所与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共同举办了关于“艺术品金融市场和艺术品金融学科发展”的研讨会,会上发布了《中国艺术品金融2015年度研究报告》及《艺术品金融——从微观到宏观》两本新书。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品金融研究所副所长黄隽教授在研讨会上发言认为,目前中国的艺术品市场有4个特点:第一,是受全民关注;第二,是艺术品在中国人的眼中成了保值增值的资产;第三,是围绕艺术品的金融产品创新非常活跃;第四,是艺术品市场乱象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