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用即道”——回归日常生活 亲身“问道”传统
在策展概述中,策展人给平民设计的定义是“本地、节约与责任”。这些特征都可以从其选择的参展作品中轻易地找到。然而如何去体会“日用即道”呢──“道可道,非常道”──但凡可以描述的道,就已经不是真正的恒常之道了。
禅宗也有“指月”的比喻:一切解释和描述真理的文字(佛经)都好比是指向月亮(真理)的手指,我们发现真理(月亮)的唯一办法是顺着手指的方向去看、去寻找,而不是盯着指头看个不停。也就是说,道,即便是遍地都是的日常之道,也无法通过文字转述获得。必须是观者亲身的感悟。因此,从展览主题角度出发,展览的结构又可以归纳为两个部分:以“住”为主的部分传达的是平民设计;在“衣”“食”部分,则希望用熟悉的物品帮助观众的情绪带入,在情境中体会日用即道。道虽不可说,若有领悟的捷径,必然是通过亲身的行动。
据悉,本届中国馆参展团队有九位参展人和机构,由建筑师、景观建筑师、服装设计师及艺术家等不同身份构成。分别是(按英文名称字母顺序):场域建筑、马可、众建筑、润建筑、宋群、无界景观、王路、朱竞翔和左靖。参展人作品围绕“平民设计,日用即道”的主题,内容涵盖“衣”、“食”、“住”三个部分。分布在中国馆室内和相邻的室外处女花园两个展区。
除了中国馆展览外,本次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国家馆参展主题及内容还计划将以巡展的方式来到各个城市,并在这个城市之中寻找、挖掘、探讨与本次主题相一致的案例、作品。同时,各位参展人也会在此期间至现场进行主题分享,也会联合来自这些城市更多的建筑师、设计师及艺术家一起进行交流。同时在长达半年的展览期间,还计划组织学生工作营,在参展主题的框架下,同在校学生一起探讨和完成主题下的工作目标。而且会通过文本、影像、视频等形式,在后续展览及出版物中呈现。
中国馆策展理念详解
我们是凡人,不免犯错。其中一个就是迷信“未来”。我们以为未来可以纠正“过去”犯下的错误;我们因有限的能力和无限的欲望而对“现实”报以不满,盼望未来赋予我们更多的力量与资源,生活因此才能变得更加美好。我们不断寻找一个新的未来替代不完美的过去。未来也许可以暂时替代“过去”,但是却不一定“持久”。因为现实总是选择那些经过时间考验、可以持久的东西。
就在我们欢呼现代化的壮丽成就时,我们的大后方却失守了。先是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失守。之后,城墙拆了,再之后,一片片旧城区消失了……今天,连最边远的古老村寨也被资本觊觎。
说“失守”,是站在传统文化守护者的角度而言的。在过去新文化运动的推动者和今天的继承者看来,这不过是现代化发展的代价。失去传统也许微不足道,但是伴随现代化发展而来的其他更为严重的“副作用”,不管站在什么立场看,都是我们难以承受的:人为造成的气候灾难、自然资源枯竭、贫富差距加大,等等。我们必须回到不能忽视的前线来──尊严、福祉与公平。这远比单纯发展更为紧急:减少浪费而不是生产更多;停止污染空气、水、食物,而不是更大面积的住房、更发达的科技产品、更快的交通。
在明代政治家、军事家王守仁(别号阳明,1472-1529)看来,儒学的名言“格物致知”是说我们必须远离物欲,方能获知被物欲遮蔽的真理。(王守仁《传习录》卷下:“只是物欲蔽了,须格去物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