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莲图
“生活为我出新意,我为生活传精神”
“艺术的矿藏,散布在生活的海洋里,有生活的地方,就会有艺术的矿石。”“生活决定精神。画无生活若无加工无原料。生活枯竭,画必凋败。”“为画的生活则 画死,为生活而生活则画活。当有生活而求画,不当欲画的而讨生活。”……从家乡来到陕北,黄土高原的人民、地域、风情赋予了石鲁丰富的生活和情感基础,也 赋予了石鲁创作的素材和灵感。
一个傍晚,石鲁与同事们一起在延河边散步,看见对岸清凉山下的延河里倒映着成排的窑洞的灯光,联想起毛泽东当年居住的窑洞,于是形成了《东方欲晓》的创作 构思。最终,枣树环绕窑洞,窑洞里闪亮着灯光,石鲁匠心独具地以间接描写的方式表现了毛泽东,《东方欲晓》所表现的内涵与寓意,透过朦胧的画面,生动而自 然。随后,“中国美协西安分会中国画研究室”成立,石鲁带领赵望云、何海霞、方济众、康师尧等画家赴延安、秦岭等地写生,并在北京、上海、南京、杭州、广 州等地举办展览,引起强烈反响。
“人骂我野我更野,搜尽平凡创奇迹。人责我怪我何怪,不屑为奴偏自裁。人谓我乱不为乱,无法之法法更严。人笑我黑不太黑,黑到惊心动魂魄。野怪乱黑何足 论,你有嘴舌我有心。生活为我出新意,我为生活传精神。”无论他人如何评说,石鲁紧紧遵循“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创作原则,走深入生活的创作路线。 在他看来,“不能设想一个在革命的艰苦环境中未曾经过任何实践的人,更懂得陕北黄土高原朴质而雄浑的美。经过相当体验的人,总是一往情深。”对于陕北的生 活和创作历程,石鲁深有体会:“我们在西北久了,对黄土高原的风物人情印象要深刻些。像华山,它是那么的深厚宏伟;陕北也是另有风味,像洪水刚刚冲刷了的 大地,看惯绿洲景观的,会觉得它太干枯,但它有它的美。大自然给我们这样许多启发,古人如荆浩,关全也找到了雄浑的特色。我们觉得要重视生活,还要重视传 统,而首先是生活。知道古人如何在生活中取法,会给我们取法以启发。”
石鲁用自己个性的笔墨语言和艺术实践,拉近了传统和生活的距离,开启了新的艺术图式语言。在他的带领下,“长安画派”迅速崛起,“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创作思想也成为“长安画派”的精神内核。
一棵幼苗,在瘠薄的沙地里,萎萎缩缩,乃至慢慢地干枯死掉。但它一旦扎根于沃土,马上会生芽抽枝,最终长成参天大树。石鲁即是这样,一个极可能被埋没的人,但在投身于革命之后,他饱吮了生活母亲的丰旺乳汁,从内心深处迸发出对党的赤诚、对人民的热爱,而这一切又集中反映在刻苦创作的时候。石鲁在艺术创作 上的不懈追求,大胆实践,是陕西美术的一次历史性的突破,是中国画坛一次质的飞跃。石鲁及其创建的“长安画派”,以其时代的风采,现代的审美趣味,揭开了 中国近现代画史光彩夺目的新篇章。 记者 高山
来源:陕西传媒网-陕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