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的太阳纹陶壶
记者 李佳霖
1964年秋的一天,郑州市杨槐村的一位村民在市东北的慢坡岗上挖红薯窖。对于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村民而言,挖红薯窖是年年秋天都要干的活。他一锹一锹地向下挖,当挖到地下两米深的时候,铁锹突然碰到一件金属器。他蹲下身子,用手翻刨,发现是一面带有纹饰的铜镜。随后他带上铜镜到了当地文物部门,报告了铜镜出土情况。随着考古人员的进驻和发掘工作的开展,一处包含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夏、商时期文化的大型古代聚落遗址揭开神秘面纱。记者近日探访了这处目前以博物馆形式进行展示的遗址,重温了5000多年前古人的生活点滴。
保存完好的史前居住基址
大河村遗址位于河南省郑州市郑东新区西北部。该遗址分布范围广、面积大、堆积厚、保存好、延续时间长、出土遗迹遗物丰富,是我国重要的史前遗址之一,在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河村遗址在1964年发现后,于1972年首次进行了考古发掘,至2011年先后进行了23次考古发掘,发掘面积达6000多平方米。2014年和2015年,为配合遗址的消防水池和保护房建设,考古人员又对其进行了两次发掘,发掘面积共约1000平方米。发掘共清理各类房基50余座、窖穴近400座、墓葬354座、壕沟2条,出土陶、石、骨、蚌、角、玉质地的珍贵文物3500多件,各类标本2万余件。
大河村遗址博物馆馆长胡继忠介绍,目前已发现的各类遗址聚落形态完整,功能布局明确,构成了在长达3000多年时间内大河村遗址非常清晰的村落布局,尤其遗址出土的仰韶文化房基F1—F4是我国迄今发现的保存最完好的史前居住基址。记者在现场看到,它们是一组两面坡式的排房建筑,经“木骨整塑”而成,虽历经5000余年,仍保留着完整的平面布局和1米多高的墙壁,其中的F1基址有明显的四块空间分割,类似现在的套间,被讲解员戏称“郑州先民在5000年前就住上了‘三室一厅’的豪宅”。“这组房基的出土,反映了中国北方传统民居建筑诞生阶段的基本形制,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史、探讨当时社会的组织结构以及婚姻、家庭形态具有重要意义。”胡继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