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陶瓷 > 香的历史可追溯到战国时期(组图)

香的历史可追溯到战国时期(组图)

2016-05-12 09:19 文章来源:新浪收藏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南宋龙泉窑梅子青釉鬲式炉

南宋龙泉窑梅子青釉鬲式炉


南宋龙泉窑梅子青釉鬲式炉内里

南宋龙泉窑梅子青釉鬲式炉内里

  香炉是古人用以薰香取暖、除异味、添香气以及书房焚香,后多用于为神佛烧香。出香的历史可追溯到战国时期,汉六朝以后,佛教盛行,以焚香供神 佛,寄托人们的情感,因而各种形制的香炉就多了起来。宋代焚香和祭祀的习俗更甚,焚香与烹茶、插花、挂画并列为文人四艺,颇受文人喜爱。此时香炉比较小, 以仿古式样的小型香炉最具特色。有的为开敞式,上面不加盖子,有的有盖,宋人日用焚香,都用这一类小型香炉,在宋墓及宋代文化地层中都出土有瓷质的香炉, 其样式较多,有鬲式香炉、莲花香炉、球形香炉、奁式香炉、三足香炉等。

  镇江扬中永鑫堂藏南宋龙泉窑梅子青釉鬲式香炉(见图),高6.8厘米,口径8.5厘米。平沿,束颈,扁鼓腹,圆底下承三足。腹部与足面有三角形 凸棱线,通常称其为“出筋”,这是烧造过程中釉层积聚厚度的变化而在腹足间显示出“出筋”。“出筋”是南宋龙泉窑装饰特征之一。胎灰白色,全器施梅子青 釉,釉层丰厚,釉色如诗中所说:“琢瓷作鼎碧于水”将其形容的浓翠莹润,如青梅色泽,故而得名。此炉的形制是仿古代青铜器的样式烧制,其外形简练,线条曲 直有致,肩、腹部及器足凸起的三条棱线,逼真地摹仿了青铜器的构造。

  龙泉窑是继越窑之后兴起的又一个重要青釉瓷窑场,形成于北宋早期,衰落于清中期。北宋时期龙泉窑青釉瓷尚保留着越窑、瓯窑和婺州窑的遗风,釉呈 浅青或青黄色,釉层薄而透明。南宋为龙泉窑发展时期,产品形成独特的风格。此时由于熟练掌握了胎釉配方,多次上釉技术以及烧成气氛的控制,釉色纯正,釉层 加厚,成功地烧成了粉青釉和梅子青釉,达到青釉史上的高峰。南宋时期龙泉窑在釉料的配方中进行创造性改革,将石灰釉改用石灰碱釉,从而打破了传统石灰釉一 统天下的局面,这种釉在高温中粘度较大,流动性较小,釉层较厚,1件釉层较厚的瓷器,需要经过三四次的上釉,有的釉厚达到1.5毫米以上。在金村、大窑、 溪口等窑址发现的生烧坯和素烧坯标本,胎呈红色较硬,厚厚的没有烧成的釉作乳白色的粉末状,明显地分为三层或四层。这种厚釉的表面光泽显得更加柔和,特别 是梅子青和粉青釉,梅子青釉色莹润青翠,犹如青梅。龙泉窑青釉瓷由于釉层较厚,难以透出釉下的刻划纹样,重于器物的造型设计,以此突出釉色之美。如梅子青 釉鬲式炉,腹部到足面呈现的“出筋”,既加强了器物的美感,又体现梅子青釉的青翠欲滴之美。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