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的钱币市场用一个字来形容就是“热”,但这“热”的背后却有些“过火”了,有些“燥”了。
笔者调研了很多资料后得知,世界上首枚纪念币是1951年发行的,比新中国提前了33年之久。但至今西方任何一个国家的纪念币投资都没有中国的“火爆”。中国目前这种“激进”的“火爆”,必然会带来一些问题,从而引发我们的一些思考。
盲目跟风无利市场,健康发展需靠文化支撑
“听说现在纪念币挺火的,我要投资。”“我朋友干这个赚钱了,我让他带我一起玩。”“那么多人排队兑换,我也要换。”……当下,包括纪念币在内的收藏市场,盲目跟风的人越来越多。这两年兴起的“手串热”、“佛珠热”,前两年兴起的“赌石热”,再往前数则是“普洱茶热”、“紫砂热”等等,都是人们的跟风助推起来的。
不可否认,这让很多人了解了以前没有接触过的艺术品类别,但激进的做法会让很多人交“学费”,长此以来,会挫败投资收藏信心,从而滋生鱼目混珠的现象,最终影响整个钱币市场的环境。笔者认为,任何一个市场的健康发展,都离不开专属文化的支撑和承载。以币市为例,若不了解一套(枚)币的发行背景和文化意义,若不是被其文化所吸引,拿到手中的不过是一块符号化的贵金属。
让人欣慰的是,中国金币总公司等权威机构已经意识到文化普及的重要性。为促进币市稳健、有序地发展,中国金币总公司已在“深挖文化内涵、推广大众集藏、加强服务性”上下功夫。针对这三个方面,中国金币总公司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具体举措和计划:每个新项目发行后,及时跟进详细深入的文化内涵解读和分析;让金币文化宣传进入学校、社区和银行,以立足大众集藏爱好者;金银币规格逐年向小规格的方向发展;开展金银币保养和维护服务,并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向集藏爱好者介绍如何保管金银币的相关知识等等……
理念提升只是初级阶段,心态转变和知识普及才是关键
全民“抢钱”现象的出现,说明越来越多的人乐于接触纪念币,也映射出大众对纪念币的认知、对这种投资收藏的理念有了很大的提升,这使得钱币市场有了持续发展的原动力。但笔者认为,这只是初级阶段,解决的仅是群众的基础问题。如何将群众基础转化为“有效GDP”,进而推动市场良性循环才是关键。
首先,心态一定要转变,莫把投机视为投资。有人说艺术品市场已经成为房地产、金融之外第三大投资领域,其真正的市场规模和回报力度无从考究。但笔者身边确有不少人参与艺术品投资,其中相当一部分人是涌进了金银币市场,想通过这个来赚钱,这本无可厚非,但不要过急,任何币种的回报都脱离不了时间的积淀。
其次,专业知识的掌握。经常听“老人”说道:“这里的水很深。”笔者认为,任何市场的“水”大多是该领域的“专业知识”,只有掌握了一定程度的专业知识,才能在市场上游刃有余。纪念币市场的专业知识很多,需要投资者有目的性地搜集和去积累。如品相影响价格是众所周知的常识,因此保存硬币,首先应选好包装手段,既要便于观赏,又要有利于保护硬币,这视个人的条件而定。可选择的包装有不属聚氯乙烯的塑料盒、带聚脂薄膜圆孔的纸夹、聚脂薄膜袋、纸袋等。为了便于欣赏,也可在透明包装的基础上放入集币册内,关键的一点是不能选用含聚氯乙烯的材料来包装存放硬币,它的危害绝不能低估。另外,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纪念币,出库前均对纪念币作了表面保护措施,因此不要直接把玩裸币,特别是不应触摸精制币、未流通币或高档币。硬币被手接触过的地方,一定是首先腐蚀变黑的地方。如确要拿放硬币,应用干净的软纸或布隔开,或手拿硬币的边缘。再者,保存硬币一般不必清洗,特别是不能用普通橡皮或市面上出售的玻璃纤维擦拭棒擦拭,这样会划伤硬币表面,如果硬币表面上有有害材料包装后产生的绿黏液,可用无水酒精清洗。
每年各大新闻媒体都会曝出不少纪念币收藏者被骗的事件,很多新入行的藏者也抱怨市场上的“假象丛生”。笔者认为,是人们的投机心态给了这些不法商贩可乘之机,解决此类问题的根本就是纪念币藏者专业知识的不断提升。
待到绝大部分纪念币收藏者的心态端正了,人们的专业知识也达到一定程度了,购买与卖出渠道畅通了,市场上的“李鬼”也就无处藏身了,这个时候,纪念币市场真正的春天就会来临了。(供稿:北京人银文化科技有限公司 作者:赵琦)
来源:中国金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