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丰窑绿釉绞胎盘内底
宝丰窑绿釉绞胎盘底部
绞胎器是用两色或多色泥料胶合或叠合在一起,根据花纹的需要,利用剪裁拼组、切片镶贴或直接拉坯等不同方式制作器物的胎体,器 表施绿釉、黄釉等经800—900℃的窑温烧成,使器物表面呈现诸如木理纹、羽毛纹、鱼麟纹或其他各种自然纹理的装饰效果,将如花似锦的花纹表现得淋漓尽 致,给人一种流动变幻的美感。经有关专家研究,绞胎器有全绞胎、半绞胎与局部绞胎等多种制法。全绞胎是用一块绞泥模压成型,表里色彩与纹理一致,半绞胎是 将绞泥碾压或切削成薄片,贴在用普通胎土成型的胎骨或未成型的胎泥上,这样只有在器壁外层出现花纹。绞泥层的厚度不一,也不甚均匀。凡不能一次成型的枕、 罐、壶一类器物,基本上都是半绞胎制品。局部绞胎的制法与半绞胎相似,也是采用贴合法,将加工成薄片的绞泥镶嵌在需要装饰的部位,局部绞胎往往与其他装饰 手法结合。
有学者认为,绞胎技法借鉴犀皮漆器工艺而来。犀皮漆器,早在三国时已有生产,至唐宋更为流行。犀皮花纹由不同颜色的漆层构成,斑纹有片云、圆 花、松鳞等。此外也有学者推测,我国的绞胎器制作可能取法于西方的玻璃器,或与一种特殊的木器——瘿器有关,还有人认为它是受唐三彩的影响。从目前的考古 资料来看,绞胎工艺最早产生于唐代,盛兴于宋代。发现烧制唐代绞胎器的窑址有河南巩县黄冶窑、陕西铜川黄堡窑、浙江慈溪上林湖越窑、山西浑源窑等。发现烧 制宋代绞胎器的窑址有河南的宝丰窑、当阳峪窑、新安窑等。器型主要以碗、盘、杯一类生活用品为主,宋以后绞胎器渐少。
镇江扬中永鑫堂藏宋代河南宝丰窑绿釉绞胎盘(图1),高2.2厘米,口径16.3厘米,底径13.3厘米;口外撇,浅腹,平底。全器满釉支烧, 底部有三个支钉痕(图2)。宝丰窑位于河南省宝丰清凉寺,因宝丰县宋时属汝州,故称汝窑。汝窑分两部分组成,一为宫廷烧制的御用品称汝窑,一为民间生产的 日用品,称民窑,为了便于区分,学术界习惯于把前者称为汝窑或汝官窑,而把后者称为临汝窑。烧瓷品种有青釉、白釉、黑釉、绿釉、酱釉、三彩、钧釉、绞胎 等。汝窑采用支钉支烧技术,就是在器物的底部用支钉工具支烧而形成的痕迹,称为芝麻挣钉,这种技法在河南地区唐代中期起就有使用支钉的传统,河南巩县窑就 使用三叉支钉,钉尖尖细,更近于汝窑芝麻钉。此器经有关专家鉴定,认为绿釉绞胎洗是宝丰窑的产品,较为罕见。
绞胎工艺是我国古代优秀的陶瓷艺术瑰宝,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工艺,对今天的陶瓷事业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