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西藏博物馆迎来一个特别的日子,市民、游客纷纷前来欣赏参观。他们的参观对象,是“叶星生民间珍藏捐赠馆”的首展。
上午10时许,由区党委宣传部、区文物局、西藏博物馆联合举办的“叶星生民间珍藏捐赠馆”开幕式在西藏博物馆举行,“叶星生民间珍藏捐赠馆”也正式与热爱藏文化的广大观众见面。
“我出生于四川,成长在西藏。1961年,13岁时跟随十八军父母来到西藏,从事文艺工作近半个世纪,参与并见证了西藏社会的发展变化。在藏期间,为抢救、保护西藏民族文化遗产省吃俭用,甚至变卖家财,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跑遍了西藏的山山水水,共收集到流散于民间的各类民俗、宗教文物2300件。”叶星生在开幕式上致辞说。
由于场地限制,在“叶星生民间珍藏捐赠馆”里,呈现在人们面前的藏品仅仅是叶星生捐赠的2300件文物中极少的一部分,但即使如此,已足以吸引众多观众驻足欣赏赞叹。
一件合二为一的十七世纪“碗套”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记者发现,这是一个中等大小、白瓷上有蓝色花纹的碗,“躺在”一个褐色的碗套中。“碗是汉地的古瓷碗,套是藏区制作的牛皮套;碗深深放进套里,套紧紧裹着碗身,碗离开套容易破碎,套离开碗就失去意义。只有合成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才相得益彰、坚不可摧。”叶星生关于“碗”和“套”的解释,是千百年来藏汉文化水乳交融的生动体现。
“他是一名汉族同志,却收藏了这么多西藏民间古老物品,种类这么多,看了之后都不敢相信,太感动了。这种奉献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市民达瓦感叹道。
“我从一个小小罐子的开始,就鬼使神差地着迷于收藏,迈上了这条坎坷太多的路。”谈到一生挚爱的收藏事业,叶星生如是说。
这个罐子的故事还要追溯到1961年,叶星生离开四川老家,独自一人来到父母工作的地方——被称为西藏文化摇篮的山南市。由于自幼喜爱画画,13岁的他来到乃东县昌珠寺临摹壁画。一位老僧人见他很饥饿,便拿出一罐酥油人参果给了他。果子吃完,罐子便成为叶星生的第一件收藏品。
1999年,叶星生做出一个令人震惊的壮举。“经过若干的不眠之夜,我逐渐清晰了多少年来萦绕在胸中的一个愿望:将我视为生命的毕生收藏,全部都回向西藏这块抚育我生长的土地,报恩于厚爱我的西藏人民。”在给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写的信里,叶星生这样说。
据了解,这次捐赠的藏品共计2300件,经鉴定,其中一级文物22件、二级文物43件、三级文物100件。这些文物在内容上分为民俗文化、宗教艺术两大部分和远古文明、生产生活、餐饮文化、民居艺术、服饰艺术、游牧文化等7个民俗系列,以及唐卡文化、雕塑艺术、法器饰件等3个宗教系列。这些藏品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和史料价值,被人们称为“无法用金钱来估量的雪域文化瑰宝”。2003年,他又将高价收藏的色拉寺镇殿之宝、国家一级文物“马头明王堆绣珍珠唐卡”无偿回赠给色拉寺,受到拉萨7大寺院480位高僧的隆重迎请和联合祝颂,并授予“色拉大乘洲·群则”法位,成为西藏历史上首位获此殊荣的汉族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