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问艺术品为什么这么贵,不如把问题改成:为什么有人愿意以那么高的价格去买?这个问题,在电影《大腕》中,早就回答过:
你得研究业主的购物心理
愿意掏两千美金买房的业主
根本不在乎再掏两千
什么是成功人士你知道吗
成功人士就是买什么东西
都买最贵的,不买最好的
虽然这是在谈房地产,但理也是这个理。在艺术品交易市场,有几个小逻辑或许你可以了解一下——
“赚得最多,亏得最少”效应
“你砸进去了多少钱,加一零直接就卖给下家了。”从某种程度上,拍卖场上那些最贵的艺术品早就脱离了消费品的领域,它们更像是一种硬通货,艺术品价格上涨最快的时期,不是世界经济普遍繁荣之时。就杰作而言,在股市、债券、货币及其他投资方式低迷之时,其价格上涨最为迅猛。
上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金融业的发展,银行、基金、保险等金融机构纷纷基于艺术品开发金融产品和服务,促使艺术品在发达国家成为与股票、房地产市场并列的三大投资市场之一。
根据某证券公司发布的研究报告,其援引梅建平和摩西教授编制的“梅摩艺术品指数”说,“近20年的数据显示,与同期证券市场指数相比,各类艺术品指数总体呈现相关性极低、波动性更小的特征,且部分类别跑赢同期证券市场指数”。
换而言之,当世界经济出现波动甚至经济危机时,股市、证券、房地产等产业可能会严重受挫,但艺术品却不太会遭遇同样的命运。比如2005年至2008年期间,无论是华尔街还是中国,股市的表现都普遍让人失望,但艺术品市场却取得了任何人无法想象的成功。2009年2月23日,道琼斯指数跌至1997年以来的最低点,但在佳士得巴黎拍卖行,时装界大亨伊夫·圣·劳伦的藏品(其中包括圆明园的鼠头和兔头)却以3.33亿英镑的价格售出。马蒂斯、蒙德里安、毕加索、杜尚的作品都以超过估价3倍的价格售出。
“一件贵,件件贵”效应
抬高某一个艺术家的最高价格,会导致他的所有作品价格上涨。
最著名的一个例子还是与毕加索有关。2006年,拉斯维加斯的赌场大亨史蒂夫·韦恩本来要将毕加索的《梦》卖给纽约对冲基金大亨斯蒂文·A·科恩,价格是1.39亿美元。1997年韦恩买下这件作品时,花费是4840万美元。这桩交易没有成功,原因是韦恩自己在一场鸡尾酒会上撞破了这件作品。
截止2006年,毕加索的作品最高价格是1.041亿美元,外界对《梦》的合理价格的猜测是6000万美元到8000万美元之间,那么,为什么科恩愿意以1.39亿美元的价格支付呢?可以推断的是,如果《梦》真的以1.39亿美元交易成功,那么,买家科恩已拥有的毕加索画作必然会大大增值,而其增值的幅度,将大大超过他为《梦》所付出的。
“马太效应”
到底是谁在花那么大的价钱购买昂贵的艺术品呢?处于金字塔顶端的那部分艺术品交易显然是非常有钱的人才能玩得起的游戏。
在《名利场》一书中,作者戈弗雷写道:“2007年4月,苏富比伦敦拍卖行的专家奥利弗·巴克尔告诉彭博拍卖行,在当代艺术那价值数百万美元的山巅上,只有10到15位居民;佳士得和苏富比的专家也一直在对我说同样的话。要‘安排’毕加索或沃霍尔的一幅作品的价格,只需要这些人当中的几个人合谋就能做到。”
他甚至断言:“艺术品的价格就是由投机、想象和操纵决定的。”而背后的原因也很简单,“与工业股票和金融服务不同,艺术市场是一个小市场,容易被合法操纵,而且这个市场可以随意定价,因为画作没有与生产成本相关联的‘自然’价格”。 (本报综合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