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如琢 《飞雪伴春》 设色纸本 镜心 2013年作。
拍卖公司作为上个世纪90年代初在中国兴起的艺术品交易平台已走过20余年的历程。《拍卖法》是1996年制定发布,1997年正式施行的,至今 也已经有20年的时间了。我于1996年底在北京日报发表《“拍卖法”即将实施,拍卖公司准备好了吗?》的文章,特别指出:艺术品拍卖“不仅仅是一桩商业 活动,它还包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如果因为暂时的“艺术品货源十分充裕是属于拍卖公司这一方的市场,因此就不尊重委托方,摆出你爱卖不卖的架势则早晚会 为拍卖公司的衰败埋下伏笔”。
这些当年并没有被特别引起关注的评论实际上是一语成谶。
在拍卖最红火的年代,全国大概有3200多家公司,北京有300多家,而从事艺术品拍卖的也有近100家,如今时过境迁,以北京为例,现今能够有能力继续进行艺术品拍卖的不过二三十家,有当年综合性大型的一流拍卖公司沦为二三流公司的,也有二流公司变得不入流或歇业倒闭的。这里除了市场不景气的 因素外,还有两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20年前已经提出的:要把拍卖真正作为一个文化产业来做,真正了解它的文化内涵,而不是简单的仅仅把它看做是艺术品买 卖的中介。要重视拍品的征集和拍品的质量,善待委托方,没有梧桐树招不来金凤凰,当下许多拍卖公司正是死在了征集难上,没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拍品就不要奢 谈什么招商了。
近些年来有个现象愈发引人注意,就是一流拍卖公司的中国书画大观和夜场成为最引人关注的焦点,因为这是精品和极品的聚集处,代表着一个公司的整 体水平和拍卖的成败关键。这些精品和极品正是拍卖公司通过各种努力和渠道辛勤征集的结果,都是有着极为丰富文化内涵的艺术品,大观或夜场的成交额基本上达 到这些公司一次艺术品拍卖会成交额的50%以上。大观和夜场的出现适应了市场新的需要,因为中国的收藏家和投资者正变得日益成熟起来,他们正变得格外挑 剔,市场的锤炼使他们变得格外精明,他们已经从撒网式的捕获而演变为把犀利的目光聚焦在中国顶级书画家的精品力作上,特别是那些绝少重复题材,绝少市场流 通的作品上,大观和夜场正是因此应运而生。
通过大观和夜场我们看到中国的艺术品市场正在发生着变化,正处在变轨与转型之中,所有的拍卖公司都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只有对于存世较少的艺术精品和稀缺文物艺术品进行交易,拍卖行才充满优势,才是别的艺术品交易的中介平台不大可能完成和胜任的。
艺术品市场呼唤着高端的艺术品,而中国一流拍卖公司的生命线就是高端的艺术品,艺术品市场的天平在向着高端艺术品倾斜,近年来拍卖市场上最突出 的特点就是左右公司收益的就是一两件、十几件最多几十件重点拍品,这是艺术品市场最重要的砝码,只要添加上它们,艺术品市场的天平才会向成功和胜利的方向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