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以来扇面用熟宣糊制 出现中西合璧新画风
明代以来的扇面都是用熟宣(生宣过矾之后)糊制,并在素面上过胶,故质地十分光滑,很难出现生宣及一般熟宣上的笔墨意境,但古代那些优秀的艺术 家能 以其炉火纯青的技艺在这种纸上画出淋漓尽致、 韵趣横生的优秀作品来。像任薰《婕妤挡熊图》扇和《梅竹幽禽图》扇就是这样的画作。
18世纪前后,西方文化随着水陆贸易进入中国,西洋水彩画的用笔、用色、明暗、透视等技法很快被中国画家吸收,出现了中西合璧的新画风,如故宫藏恽寿平《香林紫雪图》扇等都是很好的作品。
古代扇面画的辨伪
主要依据时代风格和画家个人风格。从记载和传世之作看,纨扇诞生在唐代,到宋代十分流行,但北宋时,因避宋真宗赵恒的讳改“纨扇”为“团扇”。
折扇出现在明代,到明中期十分盛行,但不管纨扇还是折扇绘画,运笔都十分工细,构图小巧玲珑,一丝不苟。
此外扇面的质地、形制也是鉴定扇面画的重要依据。
纸扇面、折扇面大多用带粉的纸,明代大多用金扇面,白纸素扇面在明末清初出现,康熙时则金、白并用。
关于洒金、泥金纸出现的大致年代,大片洒金纸出现在明代早期,酒金扇面出现在明中期,小金片和金星纸出现在明中后期清康熙至嘉庆时期,出现了一种粉笺和蜡笺纸。这些都是鉴定扇画时代和真伪的重要依据。
关于成扇
折扇由扇骨和扇面组成,扇面又分“画面”和“素面”两种,“画面”由笺扇庄画工完成,“素面”又称“净面”或“白玉面”,则是提供书画家笔耕 的。明 代中叶,苏州地区的“吴派”画家们把中国传统文人画集诗、书、画、印为一体的特点移入扇画中,使画面具有极高的欣赏与收藏价值。
扇子的起源
传说扇子起源于四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又有“尧时生于庖厨,扇暑纳凉”的说法,可见扇子起源很早。商代金文中有“箑”字,即指用植物的叶作扇子。
据考证,我国最早的扇子是羽扇,长柄垂地,非取之纳凉,乃用于王侯贵胄之仪仗。到了东晋时,出现了绢制扇子,称绢宫扇,用于遮面,又称“遮面” “便 面”“障面”。在手工丝纺业不发达的当时,扇子被视为昂贵的奢侈品。由于绢扇美观实用,在晋孝武帝之后,便由王侯贵胄之家流传民间,连民间姑娘出嫁也用绢 扇遮面了。当时扇子的形式也有很多种,如竹扇、草扇、羽扇、纨扇(宫廷用)等。据唐李淖《秦中岁时记》载,唐代出现了扇市,可见扇子在唐时已相当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