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辉
巩义窑址位于河南省巩义市东北部,是我国隋唐时期一处重要的烧制白瓷和唐三彩的古窑址。2015 年10 月至2016 年6 月,为配合基础建设,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建设项目涉及的巩义窑址的保护控制地带进行了抢救性勘探与发掘。遗址属黄土丘陵地区,台地洼地相间,陡崖沟壑纵横,地势总体呈南高北低,由山岭向黄河滩过渡状。所发现的古代遗迹遗物受此影响,分布极不均衡,南部高地鲜有发现,基本全部集中于北部较平缓地区,即新兴路口至小黄冶村一带。而此次重点探寻的唐代瓷窑遗存以小黄冶桥以北地区最为丰富,新兴路口以南地区未发现古代遗迹。故此将此次发掘的范围确定在北至小黄冶桥北,南至新兴路口区间内,分作4 个发掘区进行发掘工作,发掘面积达5010 平方米。此次发掘,共发现唐代残瓷窑、石灰窑、澄泥池、宋代窑洞遗址、陶灶等遗迹多座,出土唐代素烧、三彩、白瓷、黑釉、酱釉等瓷片数万片及大量基本完整或可复原瓷器,绝大部分集中在第一发掘区,又一次为巩义窑址的研究工作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遗迹
第一发掘区位于小黄冶桥以北,据以往历次调查及考古发掘情况看,这里隋唐时期的瓷器出土十分丰富。共发掘2560 平方米。发现地层堆积十四层,陶窑8 座、灰坑16 座、墓葬6座、道路2 座、灰沟3 座、房屋15 座、陶灶34 座、池7 座、水井2 座。
陶窑8 座 Y2、Y7、Y8 为勺形,圆饼足敛口罐状,开口于层下,被L1 打破并叠压,其时代应为唐初时期,可能为烧制石灰,内填白灰、石块;Y3 为勺状直壁圜底,开口于④层下;Y6 为椭圆勺状,火膛位于西部成楔形,窑室为椭圆形弧壁、拱顶,底部东高西低成斜坡状, 壁烧结呈灰色,西部被F6 打破过底,近残存北壁,开口于⑧层下,时代应为唐代初期与Y2、Y7、Y8 同期,推测可能为烧制陶器。
灰坑16 座 H2 为圆形袋状平底,底有踩踏面,开口于⑨层下,T0336 西北,出土三彩釉、三足炉、小钵、小罐、四系罐;H5 为暴露半圆形,直壁平底,开口于⑨层下,T0335 西南,出土有窑具; H7、H12 位于T0332 中部, 长方形直壁平底, 开口于⑧层下,出土有大量素烧次瓷、三足炉、洗、罐、少量三彩、绿釉、黄釉、两彩、碗、豆、水注等,另有陶范;H11位于T0443 中部,开口于④层下,圆形直壁平底,出土有铁犁铧、三彩、素烧瓷罐、炉等; H8 位于T0336 西部,开口于⑧层下,成近方形,斜壁平底,出土有俑范、三彩瓷、素烧瓷罐、钵等,另有钧瓷盘1 片,时代为宋代;H16 为近方形平底,位于T0436 北部,被H14 打破,开口于⑤层下,无遗物;H17 为圆形袋状底部不平,位于T0435 西南,开口于④层下,出土有水注、罐、炉;H18 位于T0333 西部, 开口于②层下, 平面形状不规则, 坑底不平, 出土有三彩、绞胎瓷、枕、罐、碗等,均为唐代;H3、H4、H6 位于T0335 东南部,均为不规则坑,出土有白底黑花瓷、碗、青花瓷等,时代为明代;H10 位于T0337 中部,开口于房基下,被L2 打破叠压,椭圆形,壁不规则,略倾斜,平底,出土有瓷罐、陶盆, 应为宋代存煤池;H13 位于T0436 南部,开口于④层,不规则坑,未到底,出土有开元通宝钱;H14、H15 为洞穴式房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