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抱石于1964年1月22日的《长征第一桥》
关山月、黎雄才均是以写生见长的画家,而且两人选取的角度和视角大同而小异,而傅抱石作品则是俯视,三幅作品放在一起对照,有平视的近景和俯视的远景,可清楚地看出革命圣地的往昔模样。
长征第一桥的由来
位于江西瑞金武阳镇武阳村的武阳桥缘何被称为“长征第一桥”?
1930年夏,武阳区游击队负责人杨斗文、刘国兴带领暴动的农民和游击队员,扛着梭标,端上长矛,从武阳桥上杀进县城,活捉恶霸地主,第一次把红旗插在了桥头。此后,武阳工农群众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迅速地建立了红色政权,并在多次反“围剿”战斗中,不顾敌人阻拦、轰炸,一次次冲过此桥,送弹药、抬担架,支援红军战斗,为反“围剿”的胜利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1933年春天,毛泽东带领一批红军战士来到武阳桥,在武阳村绵江两岸调查指导当地的春耕生产,亲自帮助两岸群众犁田插秧。毛泽东还亲自主持召开春耕生产动员大会,亲自授予武阳区和石水乡“春耕模范”奖旗。“春耕生产动员大会会址”至今伫立在武阳桥头,见证着那段红色历史。
1934年夏秋间,随着广昌保卫战的失败,第五次反“围剿”宣告失败,以王明、博古为首的左倾中央,不得不决定实行战略大转移。正在福建闽西战斗的红九军团接到中革军委的命令后,于10月初从长汀出发,7日晚到达瑞金,8日拂晓到达武阳。由于人数众多,桥身单薄,部队通过武阳桥时,桥体摇晃厉害,战士们不得不分批分段过桥。过河火把的亮光与战士的咳嗽声引来了早起的群众。沿河两岸群众纷纷云集在武阳桥旁,把鸡蛋、米果、大豆、花生、草鞋、斗笠送到红军战士手上。年轻力壮的小伙纷纷跳下河水,用身体顶着晃动的桥墩,保证红军顺利过桥。此后,红九军团经会昌、过安远,追随红军主力艰难西去。
从此,武阳桥有了“长征第一桥”的名字,可以说,它是红军长征经过的第一座桥,也是一座“暖心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