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修缮定价无标准
人工材料定价与实际相差10倍以上
修缮定价与市场价相差大导致文物修缮工程招标难的问题,不仅让番禺区发愁,广州市其他区也普遍存在,引起了业界及政府部门的关注。
“文物(古建筑)修缮定额研讨会”上,广州市部分建筑公司企业代表、民间传统工艺工匠代表都吐槽现行修缮定额缺项多、定价低。
广东省文保造价专家、市财贸建设开发监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锡钧首先提出:“2012年《广东省房屋建筑和市政修缮工程综合定额》实施后,1998年《广州市房屋修缮工程预算定额》停止使用;但与文物(古建筑)修缮相关的,只剩下极少数内容,导致文物(古建筑)修缮造价缺乏统一的计价指导依据。”
广州市园林建筑工程公司总工陈健强认为:“文物(古建筑)保护项目与现代建筑修缮有本质区别。现行定额缺少原材料修补、原工艺流程、加固等内容,片面侧重更换构件;而且一些重要的也常见的维修加固项目也没有列入。人工费、材料费过低、综合单价过低,人工有的相差几倍,材料有的相差10倍以上。严重影响工程质量和对文物有效保护。”
广东岭南古建园林工程有限公司总工、副经理庄彬彬还算了一笔账:“现行定额缺少7大项、130多项计价内容。
番禺区文物管理部门相关负责人深有同感:“如果所有项目都按照正规的财评去做的话,可能大部分都没人做。至少一半流标。”
吸取2014年流标经验,2015年番禺区文物办做了一些调整,他提到:“要么调高方案的预算价,或者和财审公司沟通。有的还要带他们去现场看,工作量增大,花的时间会更长了。这样反反复复浪费了时间。专项资金的使用是有期限的,当我把手续搞完,财审下来觉得合理了,可能时间也差不多到了,你怎么能及时对文物展开维修、抢救呢?”
个案
雪松公祠
列入修缮后两年未能开工
流标后重做方案,定价翻倍
虽然2015年流标的项目减少,但让这位负责人头疼的项目不在少数:“最长的两年都未能开工。”
番禺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石楼镇雪松公祠(明重堂)传出阵阵粤曲声,当地阿伯组建私伙局,边弹边唱。但这座“伤痕累累”的祠堂作为文化活动中心向社会开放,让管理祠堂的工作人员很担忧:“主要是漏水。一漏水,木梁就慢慢发霉烂掉,不安全,最担心它会塌下来。”
番禺区文物管理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说,雪松公祠被列入2014年文物保护专项资金的修缮项目,市财政拨款20万元。
“第一次上报65万元,财局审下来是44万元,减了1/3。因为没有一个标准,所以审得非常低。招标招了两次,没人投,流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