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小说钩沉•齐谐记》四页对开手稿,版本原始
为得见鲁迅手稿真迹,全国多位“鲁研大咖”昨天下午齐聚绍兴鲁迅纪念馆,举行了一场鲁迅手稿与《古小说钩沉》研讨会。
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孙郁、北京鲁迅博物馆常务副馆长黄乔生、北京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高远东和上海鲁迅纪念馆原馆长王锡荣等鲁研专家,以及美术史专家、书画鉴定家、收藏家,群贤毕至,以一种特殊的学术研究方式,纪念鲁迅先生诞辰135周年暨逝世80周年。
鲁迅手稿属于国家一级文物,大多收藏在博物馆里。目前,绍兴鲁迅纪念馆藏有周作人捐赠的鲁迅《古小说钩沉序》手稿,算是绍兴鲁迅纪念馆的镇馆之宝。而昨天现身的《古小说钩沉•齐谐记》文稿,与《古小说钩沉序》手稿同源,为鲁迅先生1911年前后手书。
研讨会现场,专家们仔细鉴赏手稿,连称“大饱眼福”,连存放手迹的木盒也没落下,内外看了个仔细。
手稿由周作人“背书”
手迹文稿四页对开,近400字,辑录了“董昭之救蚁王”、“沈纵遇斗山王”等五个奇闻逸事,共六条,是《古小说钩沉•齐谐记》章节较为原始的版本。
在鲁迅手稿的卷尾,有其弟周作人的两行题记:“右鲁迅手写古小说钩沉稿贰叶,计其时当在中华民国初年也”,并有他的一方印鉴:“十堂私印”。
有专家认为,鲁迅书法前期与周作人相似,笔划提顿鲜明,而后期字迹较为圆润,这幅手稿的字迹与鲁迅先生那个时期的字迹非常吻合。
北京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高远东说,首先,手稿真假要看来源,要有出处,这两样都能确定。此外,周作人的字迹有很强的个人气息,加之盖有私印,所以这次现身的鲁迅手稿是真迹无误。
“现代有人模仿鲁迅的字迹已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但无人能模仿周作人的墨迹。因为周作人的字迹变幻莫测,这与其经历境遇有关,加之周作人的这两行题跋写于上世纪60年代,已到了其书法非常成熟的时期,几乎无人可以模仿,加之周作人此跋距今尚不遥远,稍懂行的人就能辨别。”上海鲁迅纪念馆原馆长王锡荣解释补充。
研讨会上,所有专家对于这次现身的鲁迅手稿真迹都表示了肯定,而周作人的“背书”成为专家们认同的重要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