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综合 > 在商界大佬峰会上 曾梵志说国内假藏家太多(组图)

在商界大佬峰会上 曾梵志说国内假藏家太多(组图)

2016-12-07 12:40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   作者:李刚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曾梵志(右)与张力奋在第一财经峰会现场对谈

在不得不现身的公开场合,比如自己个展的开幕式,曾梵志往往极其简短地完成致辞,惜字如金。对谈伊始,张力奋直截了当地问他,为何不愿意出现在公共场合?艺术家的回答特别诚恳:“它(我的作品)是一个视觉性的东西。用语言,很难充分地表达,我站在这种地方,觉得很不自信。我觉得很难三言两语把我的艺术说清楚,再加上我是一个特别内向,有点害羞的人,坐在一个公共的地方跟大家说话,是挺为难的。”

但令人惊喜的是,将近一小时的对谈中,面对张力奋颇为尖锐的问题,曾梵志的回答不仅坦率,而且渐渐滔滔不绝起来。他不用专业术语,敢于回忆和批评,完全不八面玲珑,真实的力量扑面而来。

曾梵志其实很想说话。

频繁参加各类财经和媒体年会的张力奋,认为此类活动只讨论资本、市场、汇率等问题是不够的,“我觉得艺术和科学,特别是艺术,其实是商业文明中非常重要的。”因此,他这一次把自己的朋友曾梵志请到第一财经峰会,现场印证了他的判断。

从500元到一千万

在湖北美术学院读三年级时创作的《忧郁的人》,对曾梵志而言有着特别的意义,他与这幅画也有一段特别曲折的故事。艺术家在现场回忆,当年这类出于个人的某种情感或个性的创作,其实很不容易被主流认可。“我受德国表现主义的影响,而当年中国的主流教学是受前苏联的社会现实主义的影响,是两种完全不一样的表达方式。”90年代初,为了赚饭钱,《忧郁的人》以500元的价格卖给了台湾地区的一家基金会。在当代艺术乏人问津的年代,曾梵志坦然接受这个价格。

但他一直希望再看到这幅作品,“它记录着我当年的一个创作状态,一个找到灵感的非常重要的作品,记录了我情感表达的初期状态。我一直想把这个初期的状态找回来,重新思考这件作品。”分离20年后,曾梵志终于在市场上看到了这件作品,“非常激动,(我)说一定想办法弄回来。”拍卖过程中一直有人与他竞价,最后他用了差不多一千万港币才拍到。这幅作品,现在挂在曾梵志的工作室。

一幅画的价格变迁,也是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发展的缩影。曾梵志回忆,直到90年代初期国内才有画廊,此前根本没有当代艺术的市场。“从1995年到2005年这个阶段,这个行业完全是非常小的圈子。” 这段时间,收藏曾梵志作品的几乎都是外国游客、在中国工作的外国人以及在外国驻华大使馆的工作人员。“真正的艺术市场从2006年才开始,2006年到2016年这十年飞速发展,差不多每几年就有一个特别巨大的变化。”

说起当年的卖画经历,曾梵志直率得可爱,分享了一个分期付款的故事。当时的买画者中, 有个在西班牙大使馆工作的朋友,工资不高,问他能不能分期付款,每个月付一百美元。“我当然很愿意这样,因为我没有工作。每个月有一百美金的工资,特别开心,我能够拿两年,像是自己有了工作的感觉。”就这样,曾梵志会在每个月的固定时间,骑着自行车在使馆门口,取到信封里装着的一百美金。

不只是“面具”

2013年,曾梵志“面具”系列中的一幅,创作于2001年,2.2米高、近4米宽的《最后的晚餐》,在香港以1.8亿港元的惊天价格拍出,创下了当时中国当代艺术的拍卖纪录。但面对市场的狂热追捧,曾梵志却停止了“面具”系列的创作。

责任编辑:苒若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