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烬和钻石
《灰烬与钻石》描写一位年轻的右翼抵抗组织战士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时在省城里经历的故事。片名是一种隐喻,来自19世纪的一首诗,作者是齐普利安·诺尔维特。诗句在影片中被反复吟诵。瓦依达的用意是很清楚的——对波兰来说,战争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波兰的自由和解放,它仅仅代表统治波兰的国家由德国变成了苏联而已。《灰烬与钻石》是瓦依达和西布斯基组合的最完美的作品。他们共同将男主角马齐可塑造成为波兰电影史上最激动人心的角色之一。他们使他内心充满了纠结、矛盾和无以伦比的魅力(堪称“波兰精神”的化身),并将他的毁灭直接与战争之外的元素相联。也是从这部影片开始,评论家习惯将此类探索波兰晚近的历史,提出社会道德和同一性问题的电影称之为“第二类电影”,以此和战后不久拍摄的“第一类影片”相区别。《灰烬与钻石》被宣传为“危机和对生存绝望的影片”。直到今天,由《灰烬与钻石》所带来的一种对波兰影片神化式的估价还在广泛传播。
瓦依达的一些作品,如:《大理石人》和《铁人》被人认为是反社会主义的。《大理石人》拍于1976年,电影讲述了50年代初期劳动英雄比尔库特遭受迫害的故事,本片曾在戛纳国际电影节上获得国际影评奖。1981年拍摄的续集《铁人》承接上集,讲述记者在收集大理石人儿子黑材料的时候,竟意外的发现了大理石人是如何被谋杀灭迹的材料,于是记者将此公诸于世,本片获得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这两部片子都受到了多方阻挠,后来才得以公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