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画廊 > 他用画笔塑造了迎亲与送葬的“纪念碑”(组图)

他用画笔塑造了迎亲与送葬的“纪念碑”(组图)

2017-02-20 10:15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   作者:孙行之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程丛林为《大地的史诗》所画的手稿 (局部)

“伤痕”与“寻根”

虽然不在此次展览之列,程丛林的《1968年某月某日.雪》却是邵大箴、林明哲、高名潞不约而同提到的。这件作于1979年的油画以灰冷的色调渲染一段文革中的血腥记忆,使得时年26岁的程丛林一举成名,并被认为是“伤痕美术”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1970年代末艺术界掀起的对文革的反思,当时的重要画家包括罗中立、程丛林等人。他们的着眼点主要在于反思传统、反思民族性。”高名潞是“85美术运动”的重要研究者,著有《85青年美术思潮》以及《中国当代美术史1985-1986》。在他看来,1985年是中国当代美术史上的重要年份,其先声早在1976年便已鸣响。

然而,仅仅过了4年,在中国社会大力寻求城市化与市场转型的时候,四川的这批艺术家转而回到乡土,描绘边疆少数民族和农民。“这与当时的寻根文学是相对应的,在追寻现代化的时候,艺术家们首先是向前探求,寻找民族之根。”高名潞告诉第一财经。他同时指出:对“乡土社会”这一题材的偏爱,也与罗中立、程丛林等画家曾经的下乡经历有关。

关于程丛林与同时代“伤痕美术”代表性人物的差别,高名潞对第一财经作这样的表述: “程丛林的比较注重历史性,他对历史的表现往往不是某一瞬间,而是一个富于动态的长卷。同时,他的作品又比较具有符号性,而表达永恒最好的方式就是使用符号。”

“对一位30多岁的艺术家而言,完成这样一个庞大的艺术工程非常不容易,在当时的世界范围内也很少见。”邵大箴这样评价《大地的史诗》。从林明哲的收藏来看,程丛林刻画历史题材的大尺幅画作主要集中于1980年代,完成于1984年的《华工船》与1990年的《大地的史诗》都具有标志意义。“1990年之后,程丛林几乎很少画长卷巨作了,他的创作开始转向风景小品。”高名潞说。

责任编辑:果然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