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丹尼尔·布伦(Daniel Buren,以下简称布伦)在梯子上爬上爬下时,我的内心受到了一万点伤害:我一定是看见了一名假大师。作为当代艺术圈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布伦明明已经快80岁了,而且还被视为法国在世最重要的艺术家,他怎会如此“活跃”?
身材壮硕的布伦敏捷地跳下梯子,微微一笑,大大的鼻头晃过我的眼。
他很轻松,我很紧张。
布伦在20岁时为毕加索等人拍摄了访谈类电影,那次合作让他坚定了做艺术的志向,并决定全情享受为自己喜欢的事所付出的巨大努力。
这是每个人都懂的道理,但坚持一生可不是人人能做到。
这一次,布伦为了完成十二年前的愿望,千里迢迢来到了杭州。
哪怕80岁,就算异国他乡,他也会因为梦想不远万里而来。
丹尼尔·布伦(Daniel Buren)(陈雨摄)
十二年前,布伦来到杭州,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向他提及了艺考这件事并展示了相关资料,那一年参加国美艺考的是7.2万人。这个庞大的数字一下子就震撼了布伦,他特别好奇,怎么会有这么多人参加艺术学院的考试?这在全世界都是难以想象的规模。
他常来中国,艺术家的敏感加上文化差异导致了独有的观看视角。他发现,“数量”在中国是一个重要又有趣的关键词,“几乎所有的东西都会用数字去权衡”,他将这个印象和艺术关联,“艺考”便成为最契合的选择,而“如何用影像的形式去呈现这种震撼感”是他这次主要思考的问题。
这次的拍摄是一次独立的个人创作,他在操作过程中努力保持客观,避免个人好奇心与经验的过度介入,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获得了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高士明的推崇:“我希望不仅可以拍下这个奇观,而且能够进行一种解释性的报道。”
不得不说,布伦作为外观者提出的问题,某种程度上刺激了我们早已麻木的心:当我们忍不住惊叹艺考规模时,却忘记追问它产生的原因,更别提思考可能会引起的后果。高士明几年前就意识到其隐藏的内在矛盾,布伦来过后,他更愿意去追问另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的年轻人以及家庭会认为学习艺术可以带来更好的生活前景和社会地位?这背后隐藏着一种值得研究的社会意识:艺术在中国当代社会中到底意味着什么?
老实说,这个问题我现在还找不到答案,因为我依然深陷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