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郊阅骏图 局部
乾隆皇帝自幼受康熙栽培,多次与康熙行围射猎,在驰骋围场,勇射猛兽中练就遇事不惊、临危不惧的品质。据 《 啸亭杂录 》 记载,乾隆到每年秋天,天气肃爽之时,便在畅春园门侧匀射。“发二十矢,中者十九,侍从诸臣无不悦服”。在行围打猎中“亲射野猪糜鹿,矢无虚发”。在其即位后始终不渝地维护骑射这一八旗国策。乾隆十四年五月在一次文职人员引见中发现他们“弓力软弱,发箭多不能及靶”,十分恼怒,认为这是“平日不事操练所致”。为此颁发谕旨道:“骑射为我朝根本,一切技艺尤赖熟悉”,要求侍卫大臣,八旗督统,护军统领等对八旗“嗣后勤加训练,务期精善”,并警告道:“倘仍前懈弛,未勤纯熟,除将该官治罪,该管大臣等并议处不贷。” 乾隆皇帝深感王公贵族风气不正,更感到满族的骑射、服制和语言有丧失的可能,他于乾隆十七年( 1752 年)重温了 《 太宗实录 》 ,强调满洲“国语骑射”的文化传统,要求王公大臣及大小官员“自当永远遵循,守而勿替”,并命将圣谕刻 《 训守冠服骑射碑 》等碑,立于紫禁城箭亭、西苑紫光阁、侍卫教场和八旗教场,“以昭肤诏述推广之意”,使诸王贝勒和八旗官兵“咸知满洲旧制,敬谨遵循,学习骑射,娴熟国语,敦崇淳朴”。乾隆命满洲师傅教授皇子、皇孙“习国语及骑射等事,薄暮始休”。常在行宫“坐校射,皇子、皇孙以次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