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滩12号“上海汇丰银行大楼”门厅顶部的马赛克镶嵌画
马赛克镶嵌画中的上海
黄一迁认为,仅仅是一栋大楼里的壁画就有这样多的看点,却甚少为人所知,而这种情况在外滩的建筑群中不在少数,值得人们挖掘。
外滩是否正和公众的视野越来越远,在这一点上,联合发起此次征集展的久事集团就有非常切身的体会。上个世纪90年代,上海市政府将外滩的大楼从办公状态改为写字楼和经营性的房地产,由久事集团接手经营管理。
在当时市场环境的背景下,如何将外滩建筑用起来是亟待做的工作。于是,就有了位于东风饭店的第一家肯德基,以及之后的许多餐饮、俱乐部、奢侈品牌。“可是渐渐地我们觉得有点问题,这么好的建筑为什么离上海的老百姓越来越远,显得越来越陌生?”久事集团总裁龚德庆发出了这样的疑问。
他认为,上海城市的十六字精神——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百年外滩中的历史沉淀和包容创新中都有体现。因此,宣传好外滩,就是取得了了解上海这座城市的钥匙。我们这一代人理应将过去的外滩和未来的外滩联系起来,而这个任务,现在看来颇为紧迫。这也是他提议举办“百年交响——上海外滩建筑变迁油画展”的最主要原因。
一座城市如何拥有一个强健的胃
作家陈丹燕曾经写过三本关于外滩的书籍《不可能的世界》《和平饭店》和《黄浦公园》,从采访到成书大概历经15年时间。
在她看来,关于外滩最有意思的点是在时代变迁中,一座城市对它面貌的“消化”。“沿江的房子都是在上海作为通商口岸是造起来的,外滩的面貌就是远东殖民地的面貌,但是经过建国后的40多年,在上世纪80年代末,上海市政府提出外滩是上海城市的一张名片,这是我觉得最有兴趣和最为自豪的地方,即本地人和城市如何拥有一个强健的胃,可以将殖民地的建筑化为自己的东西”,陈丹燕说:“‘我’不管它是怎么来的,它是‘我’的。”
作家赵丽宏自小就生活在外滩附近,浦江边的这些风格迥异的建筑群,是他童年的记忆。他曾做过专门的研究,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从未出现过这样一大群建筑,其风格各不相同,却奇妙地相互和谐,历经战争却保存完好,因此外滩是独一无二的。
在2003年的全国政协会议上,赵丽宏联合另外两位文化界的政协委员提交了一份议案,让上海外滩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提案引起的全国范围内的大辩论却是赵丽宏始料未及的。有人认为外滩代表的是一种殖民文化,为其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是为殖民主义站台,也有人认为外滩的这些建筑拿到西方去其实并没有什么稀奇的。
赵丽宏认为这些反驳的声音大多是激愤的写作者,很多理由都站不住脚。但是反对者的态度强烈,令申遗一事偃旗息鼓了。